第235部分(第3/4 頁)
,絕無剋扣軍餉一說。所以,家中有子弟符合條件者。都可去試一試。
雖然大家都覺得,好男不當兵。可本王要說的。如果你家子弟,真覺的有本事,那就到軍營裡一展身手。只要你能立功,本王不吝重獎。”
五兩一月的餉銀,對於這些一年到頭,也未必能賺到這麼多銀子的百姓而言。自然是充當了誘惑力,有不少前來看熱鬧的青壯,立刻到汀邁軍營報名。
而這種招兵的情況,自然對那些大多以青壯為主的山賊,擁有不菲的誘惑力。當山賊,無非就是能吃頓飽飯,可要過著提心吊膽,讓人看不起的生活。
如果能進入軍營,當上官兵,面子有了之餘,還能領到如此豐厚的軍餉。不少百姓突然覺得,以前發愁子弟,找不到什麼好差事的他們,或許從軍是個好去處。
只是對趙孝錫而言,能拿到五兩軍餉的官兵,必須個頂個的精兵。想拿他發出的軍餉,那必須擁有真材實料。在他的軍隊裡,混是永遠混不下去的!
在結束審案的第三天,趙孝錫將從琉球趕來的吏部新銳官員,直接提拔到縣令的位子上。當著全城百姓,給他們做了一番介紹,也算來了個與眾不同的新官上任。
考慮到汀邁的縣府,官員大多都老朽腐敗不堪任用,趙孝錫也交待這位新上任的汀邁縣令。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將縣衙一應官員給配屬齊全。
下一步,他會交待工部,加快修路的步驟。有了這個大工程,相應新上任的縣令,也能給汀邁百姓,留下一個好的名聲。總之,在趙孝錫手下當官,一切看政績還有民望。
這些大多從大宋境內招攬到的新銳年青秀才,也是透過在新南城的實習,慢慢進入到瓊州王府治下的吏部。不用透過科舉,就能當上一府縣令,他們自然非常珍惜。
做為王府的嫡系官員,他們都清楚,只要瓊州王的威望不斷提升。他們的官職,也能不斷的提升。一句話,想進步,就看他們未來在官場當官的表現。
趙孝錫離開汀邁的時候,全城官員百姓都出城相送。甚至連被趙孝錫,整的一點脾氣全無的陳延宗,也帶著幾位倖存的家族成員,到城外送行。
這次陳家可謂元氣大傷,一些觸犯律法的家族成員,被斬的被斬,被關押的被關押。他們透過扼索,得到的大量土地,也被一一宣判退還。
總之,陳家的威望在汀邁已經蕩然無存,能保住現在的家業,也是趙孝錫恩外開恩。如果他們想重新崛起,一切就看他們未來的表現了。
對於汀邁的百姓而言,他們已然意識到,如今的汀邁已然變天。陳家再也不能跟以前一樣一手遮天,那麼他們自然不用,太過畏懼陳家的威望。
至於新到任的汀邁縣令,在離開的時候,趙孝錫也特意提點過。對於陳家這樣的大家族,不能打壓的太狠,但要適當的敲打一下,讓他們明白對官府的敬畏心。
如果有什麼陳家能做的事情,也不要因為這次的事情,就拒絕陳家的加入。不管怎麼說,陳家在汀邁,也是建族近百年的家族,底蘊還是有一些的。
離開汀邁的趙孝錫,並未返回瓊州府衙。而是根據事前的安排,繼續他的下鄉視察之旅。其所到州縣,官員無疑都心存敬畏,可百姓卻夾道歡迎。
一些在任上沒作為的官員,只要沒犯什麼大錯,趙孝錫會給他們一個體面的離職。甚至想離開瓊州的官員,他也會提請朝廷吏部另行任命。
而真正觸犯了朝廷律法的官員,只要不是正職縣令或知府,趙孝錫都一律當眾斬首。他這一路視察,似乎都帶著血腥之氣,讓整個瓊州官員為之敬畏。
可對於一些百姓而言,他們卻看到了希望。尤其每到一處,趙孝錫都會留下一些有助於改善百姓生活的基礎建設工程。其中幾個物資豐富的州縣,更設立了專門的工廠。
只要那些工廠組建完成,附近的百姓,都有了除種田打漁外,另外謀生賺錢的機會。而這個時候,新南城的貨物糧食,也透過海運的方式,源源不斷湧入瓊州。
這些低價物資糧食的帶來,無疑也促進了百姓購買的熱情。一些訊息靈通的商人,更是跟著商隊,陸續在各縣搶佔地盤,給這些縣府也帶來的豐厚的商業稅收。
同治理琉球島的規矩一樣,趙孝錫抵達瓊州,送給百姓最大的福利,就是取消農業稅。而徵收農業稅的物件,便是那些掌控瓊州大部糧田的地主。
一句話,人均三畝田地以下的百姓,可免交一些農業稅賦。而這種法令,無疑就是衝著這些地主去的。他們所擁有的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