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清都”,後來乾隆帝稱“用朝夕之朝為朝代之朝,不用上清都、到清都,而用去清都”,因此是“顯有興明滅清之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仇家蔡嘉樹檢舉詩中辱罵清廷,於是釀成大案,牽連的人很多,只要是涉及到一柱樓詩者,均一個不漏地查過去。乾隆帝指示:“徐述夔身系舉人,卻喪心病狂,所作《一柱樓詩》內繫懷勝國,暗肆底譏,謬妄悖逆,實為罪大惡極!雖其人已死,仍當剖棺戮屍,以伸國法。” 按:徐述夔反詩事發生在乾隆年間,與紅樓夢成書之年似有矛盾,故附於此,僅作參考。)這兩句意思是:閒恬之時的一句關於杯(且把壺兒拋半邊)和關於風(清風不識字)的小吟竟然招致誣陷被戮。
諷政:揚州屠城
清順治二年四月(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督率揚州軍民抗禦清軍圍攻的守衛戰失敗以後,滿清征服軍隊對揚州城內的人民展開的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史稱“揚州十日”。
屍體層埋穴復愁——大屠殺導致屍體無處可埋。
獨留名姓在空州——揚州成了空城,徒留揚州之名或徒留土人之姓名。
喧闐一炬北番進——形容揚州破城之日。
無限英魂在內遊——揚州成為恐怖之城。
七十九 薛寶琴懷古詩——交趾
七十九 薛寶琴懷古詩——交趾
交趾懷古其二
銅鑄金鏞振紀綱;
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
鐵笛無煩說子房。
懷古:交趾是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侵佔甌貉後所置的郡。公元前一一一年,漢並南越後受漢統治。公元四十年,當地雒民在徵側、徵貳領導下起而反抗漢朝統治,遭馬援*,擊敗了起義軍,徵氏姊妺在作戰中壯烈犧牲。馬援便在交趾立兩根銅柱為標誌,作為漢朝的邊界。
銅鑄金鏞振紀綱——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收兵器鑄金鐘和銅人。這裡借指戰功。
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馬援(公元前14-49)漢將,字文淵,王莽末為漢中太守,後依附割據隴西的隗囂,繼歸東漢光武帝劉秀,參加攻滅隗囂、平定涼州的戰爭。曾於金城擊敗先零羌兵,*交趾起義。封伏波將軍、新息侯。後進擊西南武陵少數民族時病死軍中。曾以“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自誓。
鐵笛無煩說子房——這是連著上一句說的,意思是論勞苦功高當數馬援,有笛曲可徵其事蹟,用不著去說漢初的張良。馬援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詩《武溪深行》一首,寫武溪毒淫,征途艱險,“鐵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馬援南征時作。門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子房,漢初張良的字。張良為劉邦建立統一的漢帝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劉邦曾稱讚他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所以舉以比馬援。
喻物:蠶繭
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當時稱這種“紙”為“赫蹄”。
湯煮浸溶震擊糠——把次繭蒸煮、打擊成絮片。“銅鑄金鏞”諧音“籠住金蛹”——蠶繭。
絲纏骸外被溶漿(聲傳海外播戎羌)——蠶繭的特點是絲纏骸外,被溶解成漿。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因此聲傳海外(戎羌)。
蔴瓤製紙功勞大——蔴瓤也曾是製紙原料。馬援以“馬革裹屍”句著名,
“裹屍”諧音“裹絲”。
“赫蹄”無煩索子房——“赫蹄”是以絲所造之紙,較之蔴瓤造的紙貴重。無煩索子房——要造好紙只有大量養蠶。子房:蠶繭的代稱,蠶在繭房裡。
諷政:呂氏刺雍
銅鑄金俑禛(朕)之項——紅樓夢書中第一次見曹雪芹把“雍正”的諧音連在一處——銅鑄金 鏞振 紀綱,鏞振——雍正。雍正的頭——禛(朕)之項是銅鑄的金俑。
真刪骸外被鹽漿——真的頭被呂四娘盜走,賈府用鹽顆子泡在瓶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