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2/4 頁)
要學會大氣,學會寬容,學會豁達。大氣是一種睿智,一種隱忍,堂堂正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心存善意,寬厚待人,不會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以心為燈,相望人心。大氣是一種氣概,一種風度,這種人願意聽取旁人的觀點,採納正確的意見,能夠謙卑的與人交往。大氣是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是需要用德行去修養,用智慧去創造。大氣的人才具有君子風度。常言道讀大家之書,做大氣之人。大氣為人,擁有的是美好心境。大氣做人,收穫的是真誠的情誼。大氣謀事,擁有的是美好人生。
“所謂大度就是氣量寬宏能容人,豁達大度,大度包容。做人應該大度,古人說的好,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乘船,其實這也是在說做人的一種品格。”潘學亮說。
人處世的智慧之一就是寬容他人。寬容別人方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寬容他人的過錯,就會贏得朋友,贏得別人的佩服與尊敬。不責人小過,不發人*,不念人舊惡,二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寬容他人,需要自己有度量。
森林中沒有不彎曲的樹。人世間哪有沒做錯事的人,有些摩擦再正常不過。曾經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隻河蚌安逸地住在河裡。它無憂無慮與世無爭,一天一粒沙子闖進了它的身體。沙子在河蚌的*裡蠕動,因摩擦造成的疼痛,讓河蚌撕心裂肺、肝膽欲碎。趕不走又吐不出沙子,河蚌只有用自己分泌的心血去包容沙子。天長日久沙子被包容成了一顆珍珠,疼痛沒有了,包容痛苦的結果使河蚌的身價倍增。
還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據傳在清代康熙年間,有位中堂叫張英。家鄉就在安徽省桐城。他的親屬於縣城修建房屋時,與葉姓鄰居因為分地界的隔牆而爭吵。雙方也說對方佔了便宜。各不相讓。張英的親屬把訊息告知張英,希望他能狠狠整治葉氏一家。已出這口惡氣,畢竟是朝廷大人物,完全可以做主。可是,張英雖位處高位,但處理國家大事英明果斷,對於解決家鄉鄰里糾紛亦毫不偏袒。他只題詩一首命人帶給家人: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上下看完詩後一想,認為何必為界牆爭吵真的有點不值,於是拆牆退後三尺重建。葉氏看張家不再吵了,反而退讓三尺,於是自己也退三尺,再建一道牆。原本緊挨在一起的兩家之間,陡然出現一條方便行走的六尺巷。為利益爭吵不休,可能導致無路可行,巷寬僅六尺,心路之寬卻無可量計。
這個故事讓人起了大度二字,古人有讓之美德,但大度做人的秉禮處世的作風並沒有傳揚千里。更多的人只是將之掛在嘴角,在某個場合說說而已。要求別人六尺的同時,暗地裡確默默地索取微小。
“要大度也分是誰,跟他不能講大度,有話說得好,寧穿朋友衣,不沾朋友妻,他可倒好,採用卑鄙那樣的手段得到袁媛,並且無休止的騷擾徐峰,作為男人絕對不能容忍。”李鐵成說。
“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對你使壞的人,因為不對眼、因為妒忌、因為利害衝突等等。人們對於使壞者的態度也是各不相同,有耿耿於懷的,有以牙還牙的,也有大度釋然的。雖然使壞程度不同,人們的反應也會不一,但是如果我們用一種寬容大度的心態面對一切,不僅讓自己不易受傷害,而且還有可能有所收穫,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驚喜。”潘學亮說。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河蚌包容沙子的結果是使它變成了一隻高貴的蚌,各自退讓有了著名的六尺巷。”常守信說。
同樣我們包容生活中的苦難和傷痛、誹謗和誤解,也會結出美麗的果實。大度包容是美德,就像大海容納百川才有了浩瀚博大,山川容納萬樹才有了蔥鬱秀麗,面對生活中的沙子去大度的包容,用一顆博大的心胸去包容苦難和傷痛,那樣生活才會更加充實美好。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生活在世界上的為人處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而人活著就會有酸甜苦辣,有煩惱憂愁,有是是非非。面對塵世間的紛爭,人與人的交往,各種飛短流長、蠅頭小事、愛戀情感、傷通不快時不時會給人帶來困擾和煩惱、迷惘和惆悵。往往大度的人就能夠把一切看開,不被煩惱所左右,而那些遇事斤斤計較的人就會經常被小事困擾,從而生活中充滿了不快樂。
“自從人們來到這個世界,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與人交往。”常守信說。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他想說明的是一個人應該擁有一顆寬容的心,一種寬容的態度。實際上,試著讓自己寬恕他人,學會忘記仇恨,讓心緒變得平和,使自己能理解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