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好的,再見!”話雖然這麼說,但蘇烈覺得自己恐怕見不到王俊威了,因為他從來沒聽說過有一個叫王俊威的演員。
第六章 三試
導演系三試分為兩場,一場筆試考影片分析,一場面試考命題創作和問題討論。
影片分析先是在北電的標準放映廳看片子,看完後回到考場開始寫,有兩個小時的寫作時間。
標準放映廳的燈一黑,銀幕一亮,電影的畫面出現在眼前,一些男生的眼睛就開始放綠光了,甚至能清楚的聽到吞嚥口水的聲音。
電影是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
這部電影被一些人當成澀情片來看,電影中好幾個知名女星都脫了,蘇菲-瑪索更是正面全裸,很多人是衝著蘇菲-瑪索的躶1體去的。
這是大師的作品,蘇烈不但看過很多次,而且做過拉片,當然蘇菲-瑪索的鏡頭更是反覆拉過,他對電影的情節和鏡頭記得非常清楚,即使不看也能寫出優秀的影片分析來。
不過北電讓眾狼們失望了,電影並沒有播完,而是將第一個故事放了三遍,蘇菲-瑪索是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因此她沒有出現在大銀幕上。
電影放完所有的考生被趕回考場,開始寫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對導演系的學生非常重要,進入大學後還有專門的影片分析課。因為影片分析是對電影的規律進行分析、電影的手段分析。只有透過對優秀電影進行分析,導演系的學生才能逐漸尋找和建立自己的拍攝方式,進而成長為優秀的導演。
影片分析和影評不是一回事,很多考生寫的影片分析要麼是《看電影》的行文風格,要麼是某個電影論壇的行文風格,要麼就是報紙上發表的影評風格,把電影的故事內容複述一遍,然後發一通議論。這種所謂的分析是套話和空話,只是停留在表面,這種分析哪怕文筆在優美,辭藻在華麗,也是空的,沒有乾貨。
真正的影片分析不能泛泛而談,應該從主題、結構、人物、景別、空間、機位、光線、影調這些導演語彙來談,只有把這些具體的東西分析出來才叫言之有物,這也是專業和業餘的區別。
蘇烈分析的重點放在了空間和機位上,因為安東尼奧尼是一個善於透過“空間”來構築自己電影世界的人,安東尼奧尼電影的奧秘在於自我在空間裡的位置,以及這種分裂的自我使得這個空間不連續、不相屬和構成衝突,這跟好萊塢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
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語言裡,處理鏡頭排程必須遵守“軸線規則”。所謂軸線,是指被攝物件的視線方向、運動方向和不同物件之間的關係所形成的一條虛擬直線。
而“軸線規則”就是拍攝的時候攝像機必須放在軸線的一側,在這180度的範圍內設定機位、安排角度、排程景別。這麼做的好處是保證被攝物件在電影畫面空間中的正確位置和方向的統一,這最符合觀眾的欣賞習慣。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男一女面對面的坐在餐廳靠窗的位置吃飯,那麼這兩個人之間就形成了一條軸線。在拍攝的時候鏡頭如果擺在餐廳內這180度進行拍攝,那麼就得在這180內把這場戲拍完。不能在餐廳裡對著兩個演員拍幾個鏡頭,突然把攝影機擺到窗戶外去拍一個鏡頭,然後又跑來拍,這就違背了“軸線規則”。
攝影機越過軸線,跑到對面180度的範圍內去拍攝,這被稱為“越軸”,或者“跳軸”。這往往會造成觀眾視覺空間錯位,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不過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合理運用“跳軸”,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張藝謀的《有話好好說》就多次巧妙的運用跳軸,來展現人物間矛盾和衝突;香港的武打片為了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也經常跳軸。
在《雲上的日子》中兩個年輕人在一個長廊邂逅,兩個人一開始是從同一個方向縱向往前移動,但當兩個人開始說話時,卻變成了一種橫向的關係,在這裡導演對人物和空間進行了一次側面的切割,在這之後男主角驅車離開,和女主角形成相反的方向,則預示著兩個人物的結局是分離。
而兩個人在長廊散步的一場戲中,兩個人說話一開始沒有看著對方,女主角倚在柱子上,看著遠方,而男主角站在她的身後偏右側,接下來的鏡頭有一個明顯的跳軸,暗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可交流。在這個故事裡,空間成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阻隔物。男主角一個從城市逃出來,想尋找人生的方向,女主角則要到城市去,隔在他們中間的除了時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