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蘇烈點頭,道:“對!”
陳子云很喜歡這個故事,覺得這麼放棄可惜了:“要跟張國榮合作也不急在一時,以後有的是機會,這次就拍這個吧!”
以後就沒機會了!
當然這話肯定不能說出來,否則唐寧肯定會跳起來說蘇烈詛咒他家哥哥,他沉吟了一下,道:“不想等下次了,人都有倦怠心理,一等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去了!”
唐寧是張國榮的粉絲,能夠偶像合作,他是求之不得,提醒道:“哥哥拍過《霸王別姬》,拍過《胭脂扣》,拍過王家衛的很多作品,他可不缺電影拍,要想打動他,劇本一定要好,而且要非常非常好!”
蘇烈點了點頭,要請他來演,不光要劇本好,還有很多東西考慮,接下來的兩天裡蘇烈一直呆在寢室思考劇本的事。
張國榮的身價在那裡,沒有3;400萬請不動,也就是說需要1000多萬的投資,這1000多萬的投資如何回本是個很大的問題,靠國內票房想回本根本就不可能。
2001年國產片票房過超過500萬的只有5部,《大腕》4300萬,《我的兄弟姐妹》2300萬,《刮痧》800萬,《紫日》600萬,《誰說我不在乎》600萬,整個市場已經不能用冷來形容了,真的是寒冬。
就算能拿到1000萬票房,扣除宣傳和發行,真正能夠到手的也就200來萬,再加上電影頻道、dvd之類的收益,也就3;400萬,虧空非常大。
因此必須跟張一謀、賈樟柯他們學,走海外發行的道路,否則電影就會虧本。
不過海外發行這條路並不好走,華語片在海外能夠賣的出去,就兩種型別,動作片和文藝片。
2001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美國創下華語電影的銷售奇蹟,收穫一億多美元的票房,帶起了一股功夫片的熱潮,很多九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都被翻出來在北美上映,其中一些還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比如《鐵猴子》竟然取得了1000多萬的美元的票房,比後來的《十面埋伏》都要高,現在是拍功夫片的最好時機。
不過功夫片拍攝比較麻煩,前期需要大量的準備,蘇烈又沒有拍攝功夫片的經驗,準確的時間就更多了,時間肯定來不及,蘇烈可不想自己的電影成為《十面埋伏》第二。
真正的選擇只有文藝片,不過文藝片要想賣得好,必須是那種能夠入圍三大電影節水準的作品,否則很難賣出價格。當然,要從記憶中選幾部高質量的文藝片來拍並不是難事,奧斯卡,三大電影節獲獎影片多了,就是國內也有很多不錯的選擇比如《白日焰火》。
不過蘇烈找張國榮來演可不僅僅是為了合作,他想透過電影,透過電影的拍攝來開啟張國榮的心結,這是最困難的地方。
蘇烈首先構思了這樣一個故事,醫生陳然在兒子不幸在遇難之後,動身前往出世地取回兒子的遺體和遺物。陳然的兒子是在登山時,遇到雪崩死的。最初,陳然最初的目的只是取回兒子的遺體,但是在到達了雪山之後,陳然卻決定要重新將兒子已經走過的和沒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以更好地體會兒子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在準備登山的過程中,陳然遇見了三個登山者,他們都在尋找著生命力更大的意義,並希望透過登山來實現,他們一起開始了攀登雪山的旅程。
故事想出來後,蘇烈很快就放棄了,拍這種題材需要做很多準備,需要訓練,需要去考察雪山,考察行進路線,還得考慮安全問題,時間不夠。
很快,蘇烈又構思另一個新故事,陳然被告知身患癌症,治療存活率只有10%。心灰意冷的陳然買了輛摩托車,瞞著父母獨自一人踏上了西行之路,前往拉1薩,準備去離天最近的地方等死。旅途過程中,陳然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與理想,最終當他來到目的地的時候,他發現了這次旅行的意義。
這個故事感覺不錯,能夠引人深思,但蘇烈覺得還是不夠深入,無法帶給人靈魂深處的那種觸動感。
想來想去,蘇烈最終想到了《潛水鐘與蝴蝶》,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1995年12月8日,讓-多米尼克-鮑比一日突然中風,並昏迷了20多天,甦醒後發覺全身不能動彈,惟有左眼眼皮能夠跳動,並用作與人溝通之用。他在醫院中回想過去自己的生活,又感慨自己現時的身體狀況,於是命人根據他左眼眼皮的指引,寫成一本關於自己的回憶錄。
電影上映後備受評,獲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