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3/4 頁)
“柺子馬”(騎兵軍),百姓為了紀念此次抗金勝利,也為了感謝劉錡大敗金軍,使百姓免遭一場金兵浩劫,而修建了劉公祠以示紀念。
總之,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中興四大名將很能打,很牛逼。
更是有所謂的中興十三處戰功,以示紀念。
其實,深究起來,也不過如此。
南宋初年,比較著名的將帥主要有岳飛、韓世忠、吳玠、劉錡、張俊、劉光世。宗澤、李綱、虞允文等人屬於文臣,而非武將。
吳玠是第一個使金軍遭受慘敗的南宋將帥,他的功績是不可抹煞的。然而他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和尚原與仙人關兩次大捷,是防禦性的戰役,而不是進攻性的戰役。自紹興四年以後,川、陝戰場大致上處於相對沉寂的狀態。吳玠顯然滿足於所取得的成就,未能大舉出師,克復失地。其實,也不是他不想大舉出師,而是本事不行,一旦出事必是大敗。最後竟以服食丹石、沉湎女色而死。
劉錡原來的地位和聲望並不高,順昌之役,使他一戰成名。順昌之戰是防禦性的戰役,縱觀劉錡的軍事生涯,也只有此仗打得出色。往後紹興十一年柘皋之勝和濠州之敗,已大不如前。二十年後,金海陵王大舉南侵,劉錡敗於淮東,軍事聲譽更是一落千丈。
韓世忠一生最出名的有兩仗,一是黃天蕩之戰,以八千水師堵截金朝大軍,一度使完顏兀朮相當狼狽,扭轉了宋軍望風奔潰的頹勢,但最後仍以失利告終;二是大儀鎮之戰,被撰寫神道碑的趙雄和往後的史傳誇大為“中興武功第一”,其實不過是伏擊金軍萬夫長聶兒孛堇的前鋒部隊,殺敵數百的小捷。此後韓世忠率軍長期守衛淮東,除曾攻取海州外,屢攻淮陽軍不克,在救援濠州時又被戰敗,無大的戰功可言。
南宋初年的諸大將中,只有岳飛是進攻型的將帥。南宋的其他將領中,吳玠、劉錡是防禦型的將帥,守則有餘,攻則不足。韓世忠的抗金意志很堅定,但是軍事成就不僅比不上岳飛,而且也不及吳玠、劉錡。劉光世和張俊,後世的評論是養尊處優、畏敵怯戰的庸將懦夫。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從宋朝開始,就沒有所謂的大將,名將。
所謂的中興名將,不過是宋朝人吹噓誇張的成分居多。比之秦漢唐時代的名將,差了很多個檔次,不論是戰績張功,還是人品都是大大不如,頂多是廖化之流,比不上吳起、白起、蒙恬、韓信、李靖、李績等。
而唯有岳飛,是一個堪比韓信、李靖、戚繼光之流的名將。
或者說,所謂的中興名將,本身就是為了襯托岳飛而存在,紅花還需要綠葉陪襯。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太出色了早夭。
這也是岳飛的悲劇。
…………
劉光世,也是中興四大名將之一。
這時,趙樸才恍然間想起來,似乎真的有這個人物存在。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佔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
在淮西事變中,酈瓊直屬部隊雖只5000餘人,但在他的煽動裹脅下,同年八月叛歸偽齊的竟達4萬人之多。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5.2萬多人,僅剩王德所部8000餘人及零星部隊。
不過,這貨至始至終處於打醬油的角色,沒有驚人的戰績,也沒有打敗仗,更沒有如韓世忠那樣為岳飛說情,也沒有如張俊那樣陷害岳飛,一生平平安安活到最後。唯一的汙點就是跑路,怯敵,以及貪財。
“劉光世!“趙樸咬文嚼字的,說著這三個字。
心中閃過了一絲懷疑,劉光世真的是廢物嗎,真的是打醬油嗎?
不!
立時間,趙樸搖了搖頭,歷史是不可靠的。
後世者,可以指指點點,指出前人犯了多少多少錯誤,卻很少顧忌到時代背景。
這是一個亂世,身在亂世,活著本身就不容易。
在亂世中,人命賤如狗,人命如草芥,死了就死了,沒有人在乎你的身份地位。身為軍事將領,可能被敵人殺死,可能被部將出賣,可能被君王殺死,可能被同僚陷害至死,死了就死了,沒有人會給你喊冤。
而劉光世,出生在西北的一個軍事世家,是典型的軍二代。像他這樣的軍二代,在西北軍中多之又多。可是他卻硬是憑著自己的手段,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