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4 頁)
趙樸有著暈倒的衝動。
這不是他設想中的輕小靈便的火繩槍,而是大號版的火繩槍。說是大號版的火繩槍,不如說是抬槍。
工匠首領洋洋得意道:“火槍重五十斤,射程達到一百米,只要是在百米之內被射中,一般的騎兵幾乎是斃命;在五十米射*中,重甲騎兵必死。只需要兩個人抬,射程上不如床弩,可是威力上卻是超過床弩,比床弩更為輕便,只是射程有些短!”
“原來竟然疏忽了,把火繩槍變成了抬槍!”這時,趙樸才發覺他疏漏了。
他不是專門的火器專家,只是一個業餘人員,對於一些理論性的東西知道一些,可是到具體的尺寸上,卻是不知道,於是乾脆沒有寫。於是,將一份極為粗糙的火繩槍圖紙遞交了出去,可是大宋的工匠們,硬是靠著過硬的本事,將火槍製造了出來。
只是與他的設想差別太大了,設想中是,重量適當,人手一把的火槍,組成火槍隊;可實際上卻是變成了介於火炮和火槍之間的抬槍。
抬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
而這個版本的抬槍,則是1。5米,五十斤,由兩套槍管組合而成,內部是銅,外部是鋼。
“能不能,更加的輕便,重量變得低些!”趙樸道。
“這個需要時間,重量小了,威力也會下降!”工匠勸說道。
趙樸:…………
最後,趙樸離開了火器作坊,臨別時帶走了五十把燧發抬槍,一百五十把火繩抬槍。而這些也就把他二十萬貫錢徹底花沒了。總之,性比價一點也不合理,有種得不償失的感覺。
一路之上,趙樸悶悶不樂。
果然,前世的一些觀點很坑爹。
總是說火器為王,似乎擁有了火器,就可以在冷兵器時代稱王稱霸,似乎就是無敵,似乎彈指之間就可以滅了金國,抬抬腳就可以收拾了成吉思汗,吐上一口唾沫,就可以淹死滿洲八旗。
可真的如此嗎?
趙樸只想到四個字:紙上談兵。
一個國家應該優先使用最適合自己的武器,而不是使用最為先進,最為昂貴的武器。使用的武器,應該與自身的經濟實力,工業化水平,乃至是軍隊素質相匹配,而不是盲目追求先進。不然會出現得不償失的局面。
二戰時,西方國家已經大量使用自動、半自動步槍,可是美國還是老舊的三八大蓋。後世總是說,日本軍事思想落後,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可真的如此嗎?日本也有能人,不會看不出這個缺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資源缺乏,工業水平有限,只能是用三八大蓋;若是使用自動,半自動武器,反而是工業吃不消。況且靠著三八大蓋,已經可以完爆當時的中**隊,沒有必要裝備更先進武器。
而火藥在唐朝時發明,那時綁在箭桿上當作火箭使用,或是投石機扔炸藥包。
而在宋朝,只是製作出了粗淺的火器,還是以冷兵器為主。
直到明朝後期,尤其是在對抗倭寇,滿洲八旗時,火器才繁榮起來,那時有三眼銃、集束火箭、神火飛鴉、萬人敵、火龍出水、火銃、紅夷大炮、十眼銃、柺子銃、迅雷銃、五雷神機、抬槍等,五花八門。
明朝火器的繁榮,是經過幾百年的摸索,再借鑑了西方的火器技術和日本的火器技術,才製造出來,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大量的火器人才專研,大量的實戰檢驗,工匠不斷的技術摸索,不斷的積累沉澱,最後才達到這個規模。
而此時,火器方面的人才沒有,工匠經驗也是一窮二白,又缺乏借鑑,僅僅是想要靠著他粗陋的想法,工匠們的摸索,想要製造出威力巨大的火器,很是艱難,甚至有些白日做夢。
早產兒,往往會營養不良,隱患頗多。
硬是要將二三百年後,才誕生的燧發槍,火繩槍等武器提前製造出來,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甚至有些得不嘗失。
“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金軍太強大了,想要戰勝金軍必須出奇制勝,我就不信了大量的錢財砸下去,會製造不出來!“趙樸心中發狠道。
〖
第161章又要遷都
早產兒又如何?只要是老子用錢砸,砸也砸出一個大胖小子。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趙樸就不信了,靠著大大量的金錢投入,不斷的招募優良的工匠,精通機械製造的讀書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