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之一。因為他識文斷字,於是被趙樸任命為書記官。
而這次監軍,問詢何為七禁五十四斬,沒有人能回答出來,只有他回答出來。因為回答的好,受到了重用,被負責清查戰果,記錄戰利品,也成為了趙樸的心腹之一。
很快,曹磊將內容講述完畢了。
趙樸接過戰功本子,開啟仔細的看了起來,眼神中卻是問道:“書記官,不知平時如何分配戰利品!如何分辨戰功!“
“這個各個軍中,戰利品分配各有不同。比如在邊軍,多是激戰西夏,按照三七分成,戰利品七層交公,三層歸將士;又比如在禁軍中,多是以剿匪為主,則是戰利品全部歸於士兵!至於戰功如何分配,則是按照各自繳獲的鎧甲,馬匹,帳篷等,或是斬殺的將領級別,決定………”
曹磊有些猶豫的道,這些分配戰功的事情,也多是營中將軍,或是親信親自出手,根本不會讓他這個邊緣人物插手。這些事情,初次插手,他也不是太清楚。
突然,趙樸厲聲喝道:“在記錄戰利品時,記錄軍功時,你可曾貪墨,收受賄賂?”
曹磊立時一震,心神發抖,立刻道:“冤枉呀!”
第69章靖康之恥的真相
一個國家的**,先開始於官僚的**,接著是司法的**,接著是教育的**,最後是軍隊的**。
當一個國家的軍隊**到了極致的時刻,這個國家也是無藥可救,即便是秦始皇復生,漢武帝轉世,朱重八降臨,也是無力迴天,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國家滅亡。
靖康之恥,很快將要生了。大宋空有百萬大軍,可是卻不能保衛都,導致都淪陷,半壁江山丟失。為何如此,就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官僚、司法、教育,乃至是軍隊,都是**到了極點,根本無力迴天。此時的宋朝出現了一個現象,反**是找死,不反**是等死。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一個國家將要滅亡,遠遠不是某一個人能夠支撐不倒的。大宋將要滅亡了,試圖充當獨木,撐起倒塌的大廈,必然是悲劇的,种師道不行,李綱也不行,他自己也不行。
想要當獨木,撐起倒塌的大廈,運氣不好,就是李鴻章之流
趙樸有自知之明,他就是一個凡人,雖然有些小聰明,有些小算計,可是想要靠著他一人之力,靠著這八千精兵,就拳打完顏斡不離,腳踢完顏粘罕,根本不可能。
他這點人馬,打一個小伏擊,咬掉金軍幾口肉還可以,跟金軍主力對拼,絕對是找死的料。
此刻,關鍵是練兵,在一次次戰鬥中練兵,不斷的提升戰鬥力。
有了軍隊,就有了一切,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有了精銳的軍隊,運氣好可以問鼎天下;運氣差,也能夠保護自己安全,不被金軍殺了。
可是這一切前提是,軍隊必須是絕對的忠誠,軍隊的戰鬥力相對強大。缺乏忠臣,趙樸寧願是毀掉,重建;缺乏戰鬥力,一觸即敗,趙樸也寧願毀掉。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加強軍隊建設;而加強軍隊建設的前提是,杜絕**。
能夠容忍任何地方存在**,但是絕對不能容忍軍隊出現**。
一旦軍隊被**腐蝕,那這隻軍隊就不值得信任,因為在危急時刻,可能隨時被出賣。
…………
而關於靖康之恥,歷史記載很多,評論也很多,無非是說,皇帝無能,軍隊不給力,或者是投降派投降,或者是金人兇殘等等,卻是唯獨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士大夫的背叛,軍隊的背叛。
歷史,是文人寫成的,文人也掌控者歷史的話語權,關於文人的諸多負面的資訊,也是被掩飾,美化,甚至是曲解
比如,歷史上寫到李綱是抗金英雄,似乎是因為他被驅除,才導致抗金失敗,才導致靖康之恥。史書也是把他寫出諸葛武侯,似乎談笑之間,金軍盡數灰飛煙滅。
其實,李綱只是一個文人,不懂軍事,汴梁二十萬守軍守城,八萬金軍攻城,結果是勉強保住城池。在援救河東的戰略中,李綱也是屢戰屢敗,精銳盡數覆沒,最後遭到貶福建;
他一直主張堅守汴梁,反對遷都,而不顧及實際上汴梁的危局,最後釀成了惡果。
同樣是身為主戰派,他卻與种師道不和,導致抗金派內部分裂,致使局勢崩壞。
他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當也僅僅是如此,沒有史書上說得那樣厲害。
比如,在歷史書上說宋欽宗,軟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