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第3/4 頁)
稅種越繁雜,地方官員及稅吏剝削的途徑與手段就越多,也因為繁雜混亂,地方官吏更容易隱瞞、截留,這也是為什麼百姓負擔著越來越沉重的賦稅,而朝廷收上來的稅銀卻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
不算不知道,細算起來,一算起來就是恐怖的數字。
不用去切實查證,也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比如楊逸說的稅種越繁雜混亂,官吏就越容易隱瞞截留稅款,這根本就是一個常識問題,勿庸置疑。
趙樸即位以來,消減了一些稅種,算是緩和階級矛盾,算是收買人心。只是效果如何,趙樸心中也沒底。而此時隨著戰亂,大量的流民誕生,無數的土匪、盜賊橫行,密密麻麻,好似蒼蠅一般,打死一個,又有許多誕生,防不勝防。
一邊剿匪,一邊分化瓦解,一邊收攏入軍戶,一邊分地,各種政策並舉,總算是解決了一些問題。
此時,哪能再加稅!
趙樸道:“加稅不行!還是動用壓倉錢吧!”
ps:第一更到了,努力碼字。
訂閱不給力,請各位書友多多支援
第229章幕後黑手(2)
站在朝堂之上,趙樸再次感到了孤獨之感。
為何皇帝,總是喜歡自稱為寡人?
“寡人”者,孤寡之人,註定是孤軍奮戰!
“三十萬錢,承辦太學和國子監!”趙樸道,“只是一份錢,分在兩件事上,註定是什麼都做不好!為何不國子監與太學合併,成立新的學府!”
“成立新的學府?”
汪伯彥沉思了片刻道,“《禮記?王制》曰: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直稱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為博士置弟子員,漢太學始此。博士弟子經考試合格,可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為郎中。後科目及人數漸增,東漢桓帝時達三萬人。漢末喪亂,魏、蜀、吳仍立學。晉武帝立國子學,自此既有太學。隋國子監(先稱寺,繼稱學,煬帝定為監)所統有太學。唐制以國子監領太學等六學。太學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公、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
“及到我朝,除在東京汴梁設立國子監,還在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陸續置國子監。宋熙寧新政,分太學為上舍、內舍、外舍,確立太學生依年限等條件,由外舍升內舍,再升上舍,再經考核,定其出身並授官職,紹聖中,一度廢科舉,專以三舍法取士。”
“此舉違背祖制,不可行!”
趙樸聽著有些頭大,卻只能是硬著頭皮道:“太學之事繁雜,國子監之事,也是雜亂不堪。如今金軍兵臨城下,邊防危局。戰事飄渺不定。唯有簡,才為上策。我欲開先河,創立新學府,唯才是舉,為國培育人才!”
在邊防面前,一切退步,汪伯彥只能是同意。眾臣也只能默然。
汪伯彥道:“不知新學府。名為什麼?”
趙樸略微思考,道:“《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漢書?禮樂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大學”即大人之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如以大學為名。”
“自從炎黃以來,三代興盛,後平王東遷,春秋五霸,秦國崛起,乃至天下一統;到後來。漢高祖斬白蛇,滅秦亡楚,乃建立漢室;及到王莽改制,天下大亂,光武帝劉秀崛起於草莽,中興漢室;後董卓亂政,三國並立,晉國一統。五胡亂華,隋朝一統,唐朝大興,至我朝,已經三千年有餘。三千年,王朝更替不斷,然而我華夏根基儲存。始終不為蠻夷所滅。再新增“華夏”二字。不如,將新學府命名為“華夏大學”如何?”
口氣中一副商量的語氣,似乎是有事大家商量,可是言語中卻有著不容置駁之感。
眾臣齊聲點頭。曰大善。
華夏大學,就這樣建立了。
眾多大臣們心滿意足,總算是搬回了一局,不管是叫什麼名字,但是本質上,都是文人的天堂。
而趙樸也滿意了,花錢不能白花,好鋼需要用到刀刃上,這也是改革教育的開始,是培養嫡系文臣的開始。
大學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自然免不了涉及數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