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 頁)
戰;
另一次,岳飛北伐到汴梁附近,金兀朮正打算撤軍時,一個書生跪在馬前勸諫:“奸臣在朝堂,武將豈能久戰,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嶽少保兵且退矣。”於是金兀朮沒有走,繼續守著汴梁,不久之後,風波亭事件發生了。
這兩個讀書人,身為漢人,卻連一點香火情也沒有,殺起自己人來,比外人還狠辣,這樣的貨,在哪個時代都是受到鄙視,都是被人看不起。
能夠少出現這類人,趙樸就是燒高香了。
總之不怕貳臣,就怕漢奸。
對待貳臣,還有招降的可能;可是對待漢奸,一律殺無赦。
ps:何為漢奸?
一直有爭議!
漢奸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背叛漢族的人”,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後來被引申為背叛中華民族。如出賣疆土、裡通外敵、毀滅文化,暴政奴役,屠殺同胞,向他國輸送經濟利益,阻礙、壓制本國民主、文明程序,欺騙、愚弄本國人民,挑動國民內鬥轉移矛盾等。大多情況下泛指出賣中國國家利益的中國人,也即通敵或叛國的中國人。“漢奸”在《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
〖
第257章資料分析,嚇倒金軍
歡慶只是短暫的,短暫的歡慶之後,襄樊地區快速的進入戰時經濟政策。
而這時,坑爹的情報系統,終於將情報送到了。
儘管努力建設情報系統,努力的探查金軍發生的一切,更是快速的傳達訊息,只是這個時代的情報傳遞還是太差了,這個時代的密探也沒有後世的軍統,美國情報局、蘇聯的克洛勃牛逼。
落後的科技,落後的情報人員訓練,落後的資訊傳遞工具,諸多的落後,一切疊加在一起,導致了此刻,趙樸才知道這次奇襲的來龍去脈。
此時,金軍剛剛崛起,正屬於“其興也忽焉”,整個統治集團都屬於上升階段,內部爭鬥很少,集中全力外侵,好似野狼一般,時刻的關注著每一個敵人。
而趙樸,作為宋朝的皇帝,自然是落在了他們眼中。
這些金軍高層,更是將趙樸的諸多資訊收集起來,進行分析,整理,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是金軍的大敵。
在趙樸當了皇帝后,金軍使者多次送來求和的信,試圖誘降宋朝,只是都被冷處理了。
在使館裡,金軍好吃好喝供著,可就是不見面。
每次金軍使者回去時,趙樸都會給金國的皇帝吳買乞寫信,信中既沒有宋徽宗,宋欽宗那樣的卑淹屈膝,也沒有李綱式的視死如歸,只是不斷的討論戰局
第一封信《論宋金之戰》,分析了宋金的戰局,明確指出了金強宋弱,但是金軍不善於打持久戰,若是三年之間滅不了大宋。金國必然兵力枯竭,財源枯竭,最後不敗而敗。
第二封信《論持久戰》,講述了持久作戰下去,金軍必敗。宋軍必勝;
第三封信《游擊戰與運動戰》,指出金軍後方不穩,在游擊戰與運動戰打擊下,金軍必敗;
第四封信《金國內部之亂》,預言金軍必然禍起蕭牆,以皇位之戰。引發整體矛盾;
第五份信《論五胡亂華》,說著金軍之衰;
…………
總之一封封信件,透過金軍使者寄了出去,最後落在了金國皇帝吳乞買手中,最後被整個女真高層閱讀。
在信件中,沒有城金軍為“貴軍“。也沒有稱吳乞買為”上皇帝“,也沒有貶責金軍為”蠻夷“,“金狗”,只是一律稱呼“金軍”、“金國皇帝”,語氣平淡,無褒貶,好似兩個知心好友在談論國家大事。
完全看不出是生死仇敵。
在這些信件中。毫不客氣的指出來宋軍存在的弱點,比如黨爭,文武不和,將士衰弱,財政匱乏,士氣低落等,沒有一絲的隱瞞,但同時也指出了金軍存在的弱點,比如,兵少、安逸、享樂、文治人才缺乏。屠城影響太壞等等。
信件的內容,各不相同,卻都是指出宋軍必勝,金軍必敗。
在這些信件中,沒有太多的之呼也者。沒有太多的引申典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一切都是簡單直白,好似白開水一般,哪怕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女真人,也能聽懂內容。
女真高層看後,只覺得眼前一亮,過去霧中看花的一切,都是清晰可見。
女真高層,一致認為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