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頁)
主官,至於邀請到縣衙居住,趙樸拒絕了。
反正呆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入城的必要了。
在燈光下,趙樸翻看著書卷,不由的想起了那個老僧,心中略微嘆息,道:“也不知道,不久之後這座寺廟還存在嗎?”
不久之後戰火將要燒到襄陽,那時整個襄陽將會迎來浩劫,在浩劫中那個廟宇可能也隨之毀於一旦。
…………
在襄陽呆了幾天之後,趙樸率領大軍就離去了,向著揚州方向前進。
半個月後,趙樸終於到了揚州,與眾多的大臣匯合。此時看著汪伯彥、趙鼎、範宗尹等人,憔悴的樣子,趙樸心中就生出一絲愧疚,大家都不容易呀!
有著三位處理政務,大的錯誤出不了,只是麻煩事依舊很多,這些不需要趙樸操心。
而隨著進入揚州,趙樸也開始了變法的序幕。此時變法,只是區域性的,小範圍的變法,只有一點,提高行政效率。
因為冗官的問題,人浮於事,行政效率極差,若是在太平年月,這還沒有什麼,不過是麻煩而已。可如今是大戰時期,此刻行政效率低下,帶來的弊端是致命的,命令下達極為緩慢,商談爭論不休,往往是“政未決,金軍已經渡河!”
提高行政效率已經是刻不容緩。
此時,趙樸決定成立內閣。內閣說白了,就是為了更好的攬權,將權力集中起來,提升行政效率。
大宋的政治格局是,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三權分立,彼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鬥爭。一個政令,從傳達、討論、下達、實行,需要經過太多的程式。而內閣則是讓,參政知事、樞密使、三司使進入內閣,三者合力決策,三者共同批閱奏摺,提交處解決方案,再加上若干人員入內閣,負責牽制。
最後,皇帝看完奏摺,解決方案之後,只需要批上“準”,或是“否”。準時,下達各部執行;否時,駁回,內閣需要重新討論,制定方案;遇到懸而不決的問題,可以直接上交,請求皇上決斷。而那些彈劾的奏章,不需要內閣審閱,直接上交。
而按照輕重緩急,奏章劃分為一般、緊急、急切、十萬火急四個等級。
比如一般奏章,需要三天之內審閱完畢,提交解決方案;緊急奏章,需要在兩天之內,提交解決方案;而急切奏章,需要在一天之內提交處解決方案;而十萬火急的奏章,需要在半天的時間內,提交解決方案。
總之,集中權力,提升行政效率,這是成立內閣的主要目的。
不過,弊端就是內閣的權力太大了,有著架空皇帝的味道。這讓趙樸隱隱有些不安,為了防止內閣不法,又讓臺諫負責監督內閣。儘管有諸多的不足之處,有諸多弊端,最後趙樸還是將內閣抬上了臺。
未來,他需要將大量時間用於軍事,根本無力在政事上花費太多時間,只能是用內閣分擔一部分權力。
總之,有些營養不良的內閣,就這樣提前上臺了。
第189章山東陷落
當趙樸提出內閣的設想之後,沒有人阻止,說三道四,大臣們都看出了這是集權的開始。冰@火!中文這固然進一步讓皇帝權力加大,又何嘗不是讓各位宰相的權力擴大。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出現了糾紛,在商討之後,最後拍板了。
內閣就這樣上臺了。
內閣權力是大了些,不過趙樸不在乎,此時僅僅是三人,日後人數還會增加,那時制衡也會增多。
況且,趙樸掌控者八字軍,掌握著宮禁之兵,不怕內閣搞政變。
………………
揚州平靜中起伏不斷,而山東卻是風起**。
“咚咚咚!“巨大的鼓聲敲擊而起,攻城戰拉開了序幕。弓箭手負責射擊,拋石機拋射著石頭,戰鬥正在火熱的進行著,在山東青州,一場如火如荼的攻城戰正在進行。
殺聲不斷,攻擊不止,進攻的金軍,好似猿猴一般,順著攻城梯不斷的向上攀緣,手中的盾牌抵擋著射下的弓箭,而同時衝城車不斷的衝擊著城門,攻城錘砸著城門,登城樓與城門齊高,也是射擊不斷。
而守城的宋軍,也是拼死抵抗,滾木礌石連連砸下,鉤鐮槍刺殺著雲梯上的敵人,火油傾倒不休。
戰鬥到了這一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金軍仗著屢戰屢勝,氣勢如虹;而宋軍則是仗著兵多,城池險要。雙方在爭鬥,在廝殺。
這時叛徒出現了,堅固的堡壘最先從內部裂開,青州兵變郡守曾孝序被殺,青州陷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