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海洋貿易,是暴利行業。暴利行業,往往很是暴力。國家機器會透過暴力手段,阻止底層百姓加入,阻止底層百姓享受利潤,鹽鐵專營是如初,閉關鎖國,封海政策也是如此。
後世,總是說閉關鎖國,封海政策,是統治階層,是精英階層愚昧無知,智商下降,這全是扯淡,這恰恰反應了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聰明,想要吃獨食,想要獨佔好處。
所謂的閉關鎖國、封海政策,從來沒有真正的鎖住國門、封住海。在唐宋時代,沒有閉關鎖國,沒有封海政策,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海洋貿易帶來的利潤;而在閉關鎖國,封海政策後,本質上高層官紳和富商,壟斷了海洋貿易,讓普通的百姓享受不到了海洋貿易的利潤。
當然,吃獨食的後果,就是士紳官僚,富商階層,富得流油,而國家財政困難,百姓也窮困至極。
而避免進入這個怪圈的前提,就是組建海軍,將海洋貿易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避免吃獨食行為,藉助國家權力機構,進行分蛋糕。
而切蛋糕的刀子,就是海軍。
海軍一直難以成立,就是因為士紳官僚,富商階層抵制,因為他們不願意蛋糕分出去。
…………
這只是經濟上的賬,只是民生上的賬,還有政治上的賬,軍事上的賬,沒有仔細算計。
政治上,中國曆來陷入一個怪圈,每二三百年,就要出現王朝更替,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是亡於農民起義,就是亡於外族入侵,原因很多很多,但是無非是土地兼併嚴重,民不聊生。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地基垮了,再高的房子也會倒塌。
而在封建社會,經濟主體便是農業,農業的主題是土地。
在王朝末期,總是有各種政策,試圖解決土地問題,但是不無例外都是失敗了。只能是用最為殘酷,最為冷血的“戰爭減丁法”,大量的百姓死於戰爭、瘟疫、飢餓等等,最後一個新的王朝建立,而此時十室九空,人口數量不足之前的十分之一。
秦末漢初如此,隋末唐初如此,宋末元初如此,明末清初也是如此。
而趙樸看來,除了“戰爭減丁法“之外,還有海外移民,也可以減緩華夏的人口壓力。
在公元十二世紀,最缺少的就是土地,因為土地兼併,宋朝農民起義不斷;而最不缺的也是土地,在臺灣,在南洋一代,在東北一代,都是大量的無主土地,都是肥沃至極,只需要少量的代價,甚至是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輕易獲取。
這些地區,不是肥沃的黑土地,就是一年三熟的水稻,最適合耕種,可以大量緩解人口壓力。
而這一切前提,就是有一隻強大的海軍,保駕護航,維護海外權益。
至於軍事上的賬,組建海軍出擊遼東,反而是最次要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卻是組建海軍的最好藉口。
〖
第219章海軍初成
戰爭,可以做到許多平時不可能的事情。
若不是二戰爆發,美國也不可能籌建曼哈頓計劃,製造原子彈,在太平歲月這是不可想象的。若是在和平時期,趙樸若是組建海軍,絕對是反對聲音一大片,阻力太大,最後不了了之,可是在戰爭年代,服從於戰爭,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了。
趙樸說服了李綱,將組建海軍的計劃交給了他。
只是具體的如何組建,趙樸也是抓瞎,只能是大概的提出了極點注意事項,然後讓李綱“便宜行事”。
而李綱也不負所望,僅僅是半年的時間,就組建了海軍的雛形。
…………
而此刻,趙樸正在看著密摺,這是李綱的上書,詳細的講述著海軍發展的進度,還有海軍編制等。
海軍編制上,主要有主艦、糧船、水船、馬船、坐船與戰船等幾種戰艦。
主艦,相當於宋代版的航空母艦,相當於明代版的寶船,相當於後世的旗艦、主力艦。集體巨大,要載著糧食、馬匹、陸戰兵員等等,至少在五千料以上,因為體積巨大,運動速度較慢,一旦遇到小船圍攻,就是死翹翹了。因而主船重點在防禦和攻擊上。外層要包上鐵皮,提升抗打擊能力;同時要安裝上火炮等武器。
馬船,是快速水戰,負責淺灘地區登陸攻擊;
糧船,主要用於運輸船隊所需要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
坐船,是運兵船,主要負責將兵力運到海岸上;
戰船,是擔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