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梁山派系之爭(第2/3 頁)
莽,剩下的是與武大郎有過交集的神行太保戴宗。嚴格來說,戴宗原本屬於晁蓋一派,二十九人參與劫法場救宋江後,在白龍廟結義,但他是吳用的摯友,吳用投靠宋江,戴宗也隨之成為宋江一系。 戴宗,這位英勇豪傑,以其魅力招攬了楊林、裴宣、鄧飛、孟康,就連狂風般的李逵也是由他引薦給宋江的。李逵又帶來了湯隆、焦挺、鮑旭、朱富、李雲,可以說,戴宗對宋江的作用,就如同林沖之於晁蓋一般重要。
,!
宋江的陣營還包括了同鄉朱仝、雷橫,以及弟子孔明、孔亮,還有後來加入的石勇,這些人都是宋江在梁山的倚仗。儘管揭陽鎮的英雄們也效忠宋江,但他們以李俊為首,獨立性極強。李俊曾下山祝賀武大啟程,他的隊伍有李立、穆弘、穆春、張橫、張順、童威、童猛、薛永、侯健九位好漢。如此算來,宋江掌控的梁山豪傑已有二十七人。
晁蓋原本只有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八位親信,但魯智深和林沖的加入使他的勢力不容小覷。二龍山、少華山、桃花山的魯智深、楊志、周通、李忠、曹正、史進、朱武、陳達、楊春九人也傾向晁蓋。實際上,三山共有十三位好漢,只是武松、張青、孫二孃因故未能加入。加上公孫勝和他的親信樊瑞、項充、李袞,晁蓋手中已有二十三位好漢,且有武大的支援,勢力已與宋江旗鼓相當,甚至稍占上風。
令宋江憂慮的是,梁山的生活雖能溫飽,卻無法與山下武家的繁華相比。那些接受武大訓練的部下享受著優厚待遇,武藝也在提升,他們似乎有了不願再回山的念頭,這讓宋江頗為頭痛。然而晁蓋並無此困擾。他最初與宋江暗中較量,主要是因為吳用的背叛。他對宋江仍有敬意,畢竟“及時雨”、“山東呼保義”的美譽並非空穴來風。如今晁蓋明白了自己的定位,他甘願聽從武大的策略,耐心等待部下下山受訓,待時機成熟,再向武大請教。
今日議題關乎下山的歸屬,眾英雄齊聚“聚義廳”。晁蓋居中,宋江、吳用、花榮、戴宗、李俊在左,公孫勝、魯智深、楊志、史進、劉唐在右。李逵這個莽夫卻跑到右邊與劉唐閒聊,這兩個直率的漢子讓宋江頗為尷尬。
晁蓋輕咳一聲,待眾人安靜,平靜地說:“武植兄拜周侗為師,各地英雄皆赴陽穀,梁山自然不能缺席。只是人選尚未定奪,各位有何建議,直言無妨。”魯智深直截了當地說:“我與武植兄有交情,又與武松情同手足,此次下山,我必去。”眾人點頭,魯智深的親近關係無人能及。
戴宗接著說:“我上次與魯提轄一同下山,與武植兄相談甚歡,這次我也應去。”李俊和史進也要求同行。如此一來,形成了兩對兩的局面,宋江和晁蓋各有一人。
劉唐嘟囔著:“上次承蒙武植兄盛情款待,這次我定要去道賀,誰也不能攔我!”晁蓋瞥了宋江一眼,答應了。李逵也嚷著要下山,局面成了三對三。
晁蓋和宋江對此結果還算滿意,正試圖維持平衡,花榮卻開口:“我與武植兄略有交情,下山也算我一個。”宋江略驚,詢問他的身體狀況,花榮淡然回答無妨。公孫勝適時插話,表示他也與武大有交情,打算下山。就這樣,八人準備下山。
與此同時,汴京城中,蔡{等人為此事煩惱。蔡{與武大多次較量,從未佔過上風。最近他按兵不動,只因等待最佳時機,一舉擊敗武大。如今,武大拜周侗為師,或許正是良機。此時,久不問政的蔡京上朝,眾多官員前來問候。蔡京傲慢地哼了一聲,算是回應。就連高俅也不例外。然而,有個被稱為“隱相”的梁師成,無需如此。 梁師成的資歷比蔡京更深,他無需對蔡京示弱。
更何況,北宋六賊,童貫、梁師成(太傅)、楊戩(大內總管,宋徽宗寵愛有加,最終官至太傅,其後李彥接任)三人親如兄弟,而蔡京、朱遙(遠節度使,方臘起義時被殺)、王黼(少宰)三人則狼狽為奸,兩派之間猶如水火不容。
高俅雖得宋徽宗寵幸,但比起這六位在朝廷根基深厚的重臣,他還略顯不足。
今日雖只是小朝會,童貫遠在西北監軍,朱遙身為威遠節度使,但蔡京、王黼、梁守道和太傅楊戩四位權傾一時的大人物齊聚,使得朝堂氣氛微妙,官員們個個斂神靜氣,一句問候後便規矩站立,不敢交頭接耳,生怕惹禍上身。
良久,皇帝新寵李彥以他特有的公鴨嗓,平淡無表情地宣佈:
“皇上駕到~”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徽宗在群臣的禮敬聲中慢步登上龍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