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黨羽繁多(第1/2 頁)
且說馬植,此人與童貫早年結緣,歲月回溯至公元1111年,正值童貫身為大宋使臣踏足遼疆之時,馬植巧藉機緣,私下覲見,進獻光復燕雲十六州之策,其核心在於聯合飽受契丹權貴壓迫的女真部落,共圖大業。
此計,於北宋政壇之震撼,堪比三國劉玄德三次顧訪草廬,聆聽諸葛孔明之隆中對,其智略深遠,非同小可。
馬植之“聯金抗遼”、復十六州舊土之計,正合遠交近攻之妙,然其生長於燕,遠離中原繁華,未料宋軍實力遠遜遼邦,終致北宋體面蒙塵,步入末路。
時至今日,馬植入仕不久,以其對遼國情勢的諳熟,尤為徽宗青睞,賜國姓趙,拜秘書丞,朝夕相伴君側。
武大一時失神,馬植但笑不語,溫文爾雅。
徽宗目光異樣,望向武大,疑惑問曰:
“武植,汝識馬植否?二人名姓,倒頗有趣。”
武大恍然回神,佯作羞赧笑道:“臣惶恐,適才心神稍離……嗯,稍有走神……”
徽宗差點笑出聲來,近年間,敢於御前失態且直言不諱者,武大可謂首屈一指。
念及對武大之深知,徽宗不願多糾,不耐言道:
“罷了,速與朕言,太師府、太尉府之事,究竟何解?今日入宮,意欲何為?”
武大再度拜伏:“啟稟陛下,太師府、太尉府之言,皆為無根之談。其證人,不過一面之辭。微臣有要事,亟待稟報陛下。”
“講。”
“陛下,臣於日前探得,江湖中行兇肆虐、濫殺無辜,且被朝中奸人利用,戕害忠良的七星盟總舵,竟藏於汴京四海商會地底。是以,特來告陛下!”
徽宗目微眯,沉吟不語。四海商會乃蔡京聚斂之器,世人皆知。而今武大言七星盟總舵匿於其間,若真,四海商會與七星盟則難脫干係,實則是蔡府與七星盟千絲萬縷。
此謂絕境逢生,逆轉乾坤!
蔡府與太尉府言之鑿鑿,稱捕獲七星盟殺手,更於朝堂放言,近期刺殺均為武府所為。今武大揭示七星盟實為蔡府羽翼,言下之意,自是蔡府操控輿論,駁斥太師府之證,令對武大之指控不攻自破。
然此一切,皆需徽宗採信武大之言。
徽宗默思良久,抬眸冷言:
“武植,汝可知言中分量?蔡卿勤勉多年,服務於國,汝今卻指七星盟為其暗中培植,用以排除異己,此非詆譭蔡卿乎?”
“太師府、太尉府有憑有據,證人皆指向數起刺殺,樁樁件件皆與汝有關。至今,非但不認罪,反誹謗當朝太師,武植,膽大妄為之極!”
【續接】
“武植,好個膽大包天!”徽宗之言,似春雷震響,御書房內,乃至門外,皆為之動容。帝王之威,因聲而顯,更增幾分。
門外宦官聞言,皆詫異,不解武大究竟何故觸怒龍顏,使得陛下震怒。
反觀室內,武大非但不懼,嘴角竟泛起一抹淺笑。
徽宗笑責:“你這小子,笑些什麼?”
武大意味深長一笑,未多言。皆因彼此心照不宣,宮牆之內,耳目眾多,蔡京之眼線亦不在少數。徽宗之前怒喝,顯是做戲於人,武大心知肚明,卻不可點破。
帝王者,尊嚴至上,身邊奸細橫行,本已難堪,若武大此刻過分彰顯聰明,觸及底線,只怕徽宗顏面受損,武大後果難料。
沉默復又片刻,徽宗再問:“武植,何以斷定七星盟潛於四海商會之下?”
武大坦白道:“七星盟少主司空尚風,乃四海商會會長司空南之子,其一貼身侍婢,乃臣安排之棋。”
“汝確信其所言為真?又如何斷其非誘導於你?”
“臣確信無疑。”
徽宗沉吟更久,終輕搖頭,眉宇緊鎖,緩緩言:
“不可。朕不僅不賜旨,更不容你此時剷除七星盟。伐遼在即,朝堂需穩固,上下一心,武植,可解朕意?”
蔡京數度遭貶又復起,朝中黨羽繁多,稍有動盪,必引發強烈反彈,為保朝局穩定,徽宗不得不屢次重新啟用。此時若武大揭穿四海商會之秘,七星盟曝光,無疑坐實蔡府暗行培植之事。
訊息一旦擴散,經童貫引導,朝堂將掀起滔天波瀾,歷來受蔡京壓制之臣,必隨童貫起舞,落井下石,清剿蔡府勢力。
如此一來,朝堂動盪,於伐遼大業不利,徽宗絕不允許風吹草動擾其征伐之舉。
武大昂首,沉聲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