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朝會(3)(第1/2 頁)
美好生活,從認清自己開始。
遊健可太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了,別看他在文武百官表現得很像那麼一回事,那是他後世刷歷史劇刷多了,身為一國之君該有的儀態,都是虛張聲勢。
是的,虛張聲勢,到現在遊健的後背還是溼的呢。特別是貳神給他科普了一大段袁崇煥在歷史上乾的事。
怎麼說呢,明史畢竟是清朝編繪的,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失真。但袁崇煥這個人,真的爭議特別大。
遊健目前又不是無人可用,自然不會選擇聽袁崇煥的忽悠。而且遊健在思考,中秋節前後塞外草原將會面臨的災害。
貳神說得清清楚楚,蒙古部落以及後金之所以能夠平安度過,沒有受到災害的多大影響,是因為袁崇煥天真,想用蒙古人牽制對付後金。
他不重用袁崇煥,遼東那邊還是以毛文龍為首。毛文龍這傢伙貪財吃空餉,但對國家還算忠心耿耿,絕對不像袁崇煥那般天真,覺得能用蒙古人牽制後金......
那麼問題來了,那麼大的災情,後金方面如果沒法從大明手中坑來大批糧草,這個冬天,後金方面絕對難過,至少不會像歷史那樣輕鬆度過,然後第二年就繞道山海關,讓京師告急。
這樣想著,遊健的心情得到放鬆。
“還有要事稟告?”遊健語氣淡淡的問。
群臣面面相覷,最後兵部的官員出列,說起遼東佈防的事兒來。
“歷來不是堅壁清野?既然堅壁清野,為何要去城池外的荒野開闢田地?”
遊健發出靈魂一問,“韃子時常擾我邊關,糧食種在城池外,到底是給韃子種的,還是邊塞守軍?”
文武百官:“......”
他們的萬歲爺想得夠深遠,夠會腦補!
“那依萬歲爺的意思......”司農司卿司出列,小心翼翼的問。
“邊塞地區往日糧草皆靠中原運輸,途中損耗多,朕私心想著,還是得允守兵家屬開墾良田。”
司農司卿:“萬歲爺的主意是好,只是邊塞土地貧瘠,只怕......”
“不種水稻不就成了。”遊健打斷司農司卿的話。
郭允厚出列道。“可是種植紅薯?”
“紅薯種植,玉黍(玉米)也種植。”
頓了頓,見其他官員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兒,遊健心情就陡然變得很差。
玉米明朝嘉靖三十年傳入華夏,紅薯又稱番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傳入華夏。
至於後世高產作物之一的土豆,同樣是明朝萬曆年間傳入華夏的。可惜不管是紅薯,還是土豆、玉米都沒有得到重視,沒有被大規模的種植。
要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是因為紅薯土豆玉米之類的得到了大面積種植,並且小冰川時代已經過去。
如果沒有,鬼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會餓死多少人。
“先育種。在皇莊育種,由郭卿還有鄭卿負責。”
遼東地區得好好梳理一番,即便不動毛文龍,也要安排其他人,將遼東局勢穩定下來。
思索片刻,遊健讓兵部尚書閻鳴泰起草文書,認命盧象升為遼東巡撫,統籌遼東一切事宜。
此時的盧象升尚未發跡,任戶部員外郎。崇禎元年,盧象升前往大名府任職,用計捉拿“巨盜”馬翩翩。同年冬,以徵收遼餉有功,進一級。
歷史上,本該崇禎4年以後,崇禎帝才能注意到這位由文官轉武將,並且是明末十大名將之一的盧象升,從此決定重用他。
袁崇煥也是明末十大名將之一,可惜遊健暫時沒有那個膽子用他。想想袁崇煥的‘資敵’行為好了,真的太理想化。
改用盧象升,遊健相信,以盧象升的文官腦子,在中秋時節塞外草原發生災害導致牧民牛羊死傷無數的時候,不加以利用。玩政治的人,心都挺髒,‘心臟’的盧象升一定能夠玩死他們。
這麼想著,遊健心情越發舒坦,出聲詢問還有沒有議題,文武百官無應答,遊健也就宣佈退朝,之後等官員們魚貫而出金鑾殿,才打發小太監,將郭允厚、司農司卿鄭大人以及盧象升叫去養心殿,繼續商談耕種一事。
“朕有一批良種。”遊健開口道。“玉米番薯土豆三種良種,共200石。朕知曉你們三人對農事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朕呢,也不指派太監監督,由著你們三人將200石良種分了。”
“盧卿。”三人叩首領命時,遊健又道。“朕希望你即刻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