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1/2 頁)
</dt>
&esp;&esp;唐關端坐馬車上,修長的手指溫柔輕撫腰間的鳳羽匕首,此時慢行的車駕停住,外面響起鹿鳴的聲音。
&esp;&esp;“老爺。”
&esp;&esp;掀開車簾一角,遞入一張請柬。
&esp;&esp;他接過請柬放到一旁,不用細看落款也知必是太子送來的。
&esp;&esp;太子身穿勁裝短打,當庭舞劍,唐大人到時已經舞得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esp;&esp;“殿下。”唐關進門振袖彎腰,恭行禮節。
&esp;&esp;“老師來了。”
&esp;&esp;太子將手中劍遞給侍從,接過手巾邊擦臉邊道:“老師看看孤新得的這口刀如何?”
&esp;&esp;侍從將太子剛才舞弄的刀劍雙手奉上。
&esp;&esp;刀身筆直,單側開刃,寒光內斂,銳意沖天,唐關併攏雙指在刀上輕彈一記,劍鳴悅耳有如細細龍吟,“好刀。”
&esp;&esp;“此刀比之老師家鄉的並刀如何?”太子笑吟吟問道。
&esp;&esp;唐關祖籍幷州太原。
&esp;&esp;“各有千秋,不能比也。”
&esp;&esp;並刀多為剪刀,同樣是刀,樣式用途卻天差地別。
&esp;&esp;太子瞥向他腰間,除了一把赤色小刀,別無配飾,“老師似乎許久不曾佩劍了,君子豈可無劍?這把刀孤便贈與老師,老師可配帶此刀出入宮門。”
&esp;&esp;這下手中的刀成了燙手山芋,唐關冷汗涔涔,莫名其妙就疑似集了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造反三件套之一。
&esp;&esp;他當即伏地跪拜,語氣惶恐,“臣不敢受,老之將至,年邁文弱,焉能有力握刀?殿下折煞微臣了。”
&esp;&esp;老男人在床上折騰小鳳凰的時候勁兒大著呢,精神頭足著呢,這時候倒謙虛起老邁文弱了。
&esp;&esp;太子連忙扶他起來,語重心長道:“這滿朝文武,孤能推心信任的唯老師一人而已,他日若有變故,還須老師替我坐鎮指揮。”
&esp;&esp;暗示的無非是梁王心懷異心,恐有造反的可能。
&esp;&esp;只是這刀依舊不能接,唐關再次舉刀跪拜,“臣自當為殿下肝腦塗地,以效犬馬之勞,此刀既已染上殿下的王者之氣,臣一介腐儒又如何能駕馭?懇請殿下收回寶刀。”
&esp;&esp;刀劍在某種意義上象徵兵權,太子先提幷州,再贈刀劍,他的目的唐關已全然瞭解。
&esp;&esp;幷州屬於邊鎮,尤其朔州、大同等地,喪亂之時一度落入胡人麾下。
&esp;&esp;處於太原的唐氏相比關中和江南其他世家,算是一貫置身邊線,豢養的私兵部曲也驍勇兇悍,在亂世巔峰時曾有過一兩萬的精兵。
&esp;&esp;亂世平定之後,各世家手裡的私兵便成了新帝的心頭刺,皇朝之初便以軍制整編的名義,將各世家的私兵納入朝廷武官體系,對其封爵賞官,慢慢蠶食消化,逐漸從世家部曲變成朝廷軍隊。
&esp;&esp;如今五十年過去,承平日久,絕大多數世家早已失去對軍隊的控制,只有唐氏因為地處幷州邊線,對舊日部曲殘留些許影響。
&esp;&esp;唐關心知太子在以幷州唐氏的舊部曲向他許諾,可他又如何敢應承?
&esp;&esp;天下太平已近一甲子,太子仍疑心唐氏與軍隊有所牽涉,如此犯忌諱之事,極力脫身洗刷嫌疑都猶恐不能,豈會上趕著應承,坐實嫌疑。
&esp;&esp;再者伴君如伴虎,此一時,彼一時也,哪怕今日太子是真心許諾,他日當了皇帝一想到有世家把持著兵權睡不著,想反悔也只是一個念頭的事。
&esp;&esp;更何況唐氏不曾動犯上作亂、取皇帝而代之的心思,又何必在此時染指軍隊,落不了好還反惹一身騷。
&esp;&esp;於是他堅定拒絕太子贈刀。
&esp;&esp;太子見他執意不肯接受,只好接過刀扔給侍從,再次從地上拉起唐大人,“不收便不收,你我師徒之間何須如此,老師以後見孤不必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