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尾聲(沒結束,不要誤會)(第1/3 頁)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氏,年二十七歲。
他出身於潁川四姓之一的荀氏家族,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
荀淑有八個兒子,也都聞名於當世,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就是八龍之一的荀緄,而他的叔父,則是曾為司空的荀爽,而今被董卓強行徵辟,在丞相府中效力。
永漢元年,漢帝劉辨登基。
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就是掌管皇帝筆墨紙張等物品的官員。
不成想九月,十常侍為禍朝綱,董卓入京,廢漢帝劉辨。荀彧立刻就覺察到局勢不妙,二話不說便棄官歸鄉。
回到老家之後,他就找到了家中父老,言:“潁川是四戰之地,今恐天下有變,潁川勢必會有波及。所以,還請儘早離去,千萬不可在這裡久留。”
然則,鄉人懷念故土,不願離開。
無奈之下,荀彧只好帶著宗族,前往冀州避難。
不久,董卓討伐戰就拉開了序幕……
從一開始,荀彧就不看好這所謂的聯軍,認為難有作為。
但他還是決定,隨袁紹在暗地裡觀察。
經過這半年多的戰事,荀彧發現,袁紹不是成就大事的人。他正準備返回冀州,卻偶遇同鄉郭嘉。並且在郭嘉的勸說下,荀彧繼續留下,觀察曹操,並頗為贊同。
今日諸侯議事結束,荀彧已作出了決定。
他找到了郭嘉,對郭嘉說,我想和曹公見一面。
郭嘉對此自然不會拒絕,甚至他覺得,荀彧才學遠勝與他,更想要把他留在曹操身邊。
而曹操,對荀彧也不陌生。
在大將軍府的時候,曹操就認識荀彧的叔叔荀爽,並透過荀爽,和荀彧有過交道。
他非常清楚,荀彧有王佐之才。
所以當他看到荀彧的時候,整個人都呆愣住了。
等荀彧說完,他才算是反應過來,哈哈大笑,上前一把拉住荀彧的手道:“若得文若相助,何愁大事不成?”
荀彧,卻笑而不語。
待激動過後,曹操穩住了心神。
三人分別落座之後,荀彧就問道:“今彧前來,是有疑問,想要請教曹公。”
“文若休要客氣,但問無妨。”
“今日,袁紹在大帳中所言,彧亦聞之。
敢問曹公,如此局面下,有何打算?”
曹操聽聞,不禁苦笑。
“不瞞文若,你來之前,我正為此苦惱。
先前,操以天下蒼生為計,不惜妻子涉險,投奔聯軍。可是這些日子下來,卻心灰意冷。諸侯各懷心思,不肯盡力。原以為本初有大志向,卻不想他亦另有圖謀。
虎牢關一戰,群雄止步。
滎陽城下,八千潁川子弟盡沒,更使得董卓氣焰囂張。
操聞董卓現正欲遷都長安,洛陽繁華,盡毀於一旦……操,實心痛之。
然操而今,兵不過三千,將不過數人。縱有心殺敵,卻苦於無力,故欲退出聯軍。”
荀彧聽了這番話,大吃一驚。
“曹公,萬萬不可!”
他站起身來,大聲道:“曹公千萬不要在此時退出,否則必前功盡棄。”
“文若此話怎講?”
荀彧深吸一口氣,道:“董卓殘暴,已超出常理,故而早晚會因禍亂暴斃,難有作為。
公實力弱小,若與董卓為敵,不異螳臂當車。
然越是如此,公就越不能退!
此次諸侯討伐董賊,結果卻徒增笑柄,為天下人所恥笑。袁本初空有名望,然私心太重,根本無法號令群雄。諸侯避戰,不肯盡力,方使得董卓接連取勝,氣焰熏天。
唯有曹公,自投奔以來,不予餘力,奮勇爭先。
扈城亭雖三戰三敗,卻猶自不肯氣餒,而後一戰功成,為天下人所稱讚。此前十里鋪上,又是曹公不顧危險,率部馳援公孫瓚,身先士卒。後斷後壓陣,抵禦董卓虎狼之師,乃真豪傑也。而今,成皋諸侯提起曹公,又有哪一個不是交口稱讚?”
曹操聽罷,心裡美美的。
不過他臉上仍舊是一派淡然之色,輕輕擺手道:“文若,此非我之功也。”
荀彧卻正色道:“曹公,此時此刻,絕非謙讓之時。
公不聞:行百步者半九十乎?
曹公而今,只差一步,就是兵進洛陽,方為有始有終。
為此,哪怕是兵卒盡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