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會戰兵力,優勢在我(第7/7 頁)
但你作為三國一代梟雄,你的堅韌與忠誠,讓我曹綾心生敬佩。”曹綾在心中默默唸道,隨即下令停止攻城,並親自帶領一隊士兵,緩緩步入建業城。
入城之後,曹綾立即下令改旗易幟,宣佈大魏對江東建業的統治。但她並未像歷史上那些征服者一樣,對江東百姓進行殘酷的鎮壓和掠奪。相反,她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決定以仁政治理這片新納入版圖的土地。
她首先下令釋放了所有被俘的江東士兵和官員,並承諾只要他們願意歸順大魏,便可既往不咎,繼續為朝廷效力。同時,她還派出官員,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減免賦稅,開倉放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對於孫權的遺體,曹綾更是給予了極高的禮遇。她親自下令,按照帝王的規格為孫權舉行葬禮,並親自撰寫祭文,讚揚其一生功績與忠貞。葬禮當天,整個建業城都沉浸在一片哀悼之中,無論是江東舊臣還是新歸順的百姓,都紛紛前來弔唁,表達對這位昔日和劉備曹操三分天下的一代帝王的敬意與懷念。
隨著吳郡官員的明智選擇,開城投降,東吳的北部疆域幾乎毫無懸念地被曹綾的大軍所佔據。勝利的旗幟在城頭高高飄揚,但曹綾的心中卻並未因此而有絲毫的驕縱與懈怠。她深知,真正的勝利不僅僅在於疆域的擴張,更在於人心的歸附。
“傳令下去,對吳郡、會稽二郡的軍民,務必按照舊例,給予善待。”曹綾對身旁的副將沉聲吩咐道,“我要讓他們知道,大魏的統治,不僅僅是力量的征服,更是仁德的教化。”
副將領命而去,曹綾則邁開雙腿,站在城頭,望著遠方那片尚未完全平定的土地,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她知道,陸遜、陸抗等江東舊將,絕不會輕易放棄抵抗,他們會尋找機會,重振江東。但曹綾也相信,只要她堅持仁政,以民為本,江東百姓最終會明白,誰才是他們真正的依靠。
戰後,曹綾為功臣們授勳。
依據曹綾改革的軍制,在原有武將制度上增加了軍銜,以一種榮譽作為一種新的軍功獎勵制度,從高到低,依次是特級上將一一級上將一二級上將--三級上將一大將一中將--少將一上尉一中尉一少尉一上士一中士一下士。
曹綾作為校長,被皇帝曹殷授予特級上將兼大元帥。
杜預指揮有方,且保護統帥曹綾有功,被授予一級上將。
胡王苻雄貼身輔助曹綾,被授予一級上將。
毋丘儉,王基,樂綝等早期將領都被授予大將軍銜
羊祜收復大軍退路,且打敗陸遜,功勳卓著,被授予二級上將。
許配,沈樂清,金城日,余光中等一二期優秀學員則是三級上將或者中將軍銜
其餘將領論功行賞,最低授予少將軍銜。
果然,不久後,陸遜與陸抗在豫章城下,擁立了孫權的兒子時間16歲的孫和為帝,正式建立了南吳政權。他們聯合了豫章、交州、廬江、廬陵、南越等江東剩餘的勢力,誓要與大魏軍隊抗爭到底。
面對南吳的挑釁,曹綾並未急於動怒,而是召集了眾將,商討對策。“南吳新立,民心未穩,我們此時若強行進攻,恐難速勝。”曹綾緩緩說道,“我意,先以仁義感化之,若其仍執迷不悟,再行討伐不遲。”
眾將聞言,紛紛點頭稱是。他們知道,曹綾的決策總是深謀遠慮,既能顧及大局,又能體恤民情。於是,大魏軍隊開始在南吳邊境佈防,同時派遣使者沈樂清,攜帶曹綾的親筆書信,前往南吳各城,傳達她的和平意願與仁政理念。
在南吳的都城豫章,陸遜與陸抗接到了大魏使者的書信。他們拆開一看,只見信中言辭懇切,既有對江東舊將的尊重與理解,也有對百姓安寧生活的期許與承諾。陸遜沉吟片刻,對兒子陸抗說道:“曹綾此人,確有過人之處。她以仁德治軍,以民心為本,我們若繼續抵抗,只怕會連累無辜百姓。”
陸抗點頭表示贊同,但眼中卻閃爍著不甘:“父親所言極是,但江東基業,豈可輕言放棄?我們必須找到破解之法,既能保全江東,又能讓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於是,陸遜與陸抗開始秘密策劃,他們決定派遣使者前往大魏,與曹綾進行更深層次的談判,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和平方案。而這一切,都預示著江東與大魏之間,即將展開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而最終的勝負,將取決於誰能更好地贏得民心,征服人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