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阿耳忒小行星帶(第1/2 頁)
在浩瀚的宇宙之旅中,我的飛船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速度愈發迅捷,最終引領我們抵達了神秘莫測的阿耳忒小行星帶。沿途,文山星、馬鄒星、林化星乃至黑星,皆成了我視線中匆匆掠過的風景,雖只是遠遠觀望,卻已令人心生敬畏。
文山星,這顆紫陽恆星系中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約是水星的15倍,恰是這樣的規模賦予了它足夠的引力,塑造出一個相對平坦的表面,同時使其能夠穩定地執行在既定的軌道上。它的公轉週期約為36526個地球日,與恆星保持著和諧的同步。儘管文山星已偏離了人們常說的“宜居帶”,但其獨特的矮行星身份——一個介於行星與小行星之間的較大固態天體,雖未能清除軌道周圍的所有小天體,卻也因此未支援複雜生命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文山星擁有一顆小型衛星,名為“月神”,直徑約200公里,質量僅佔文山星的005。“月神”以一條不規則的路徑繞文山星執行,週期約為7天。這顆衛星沒有大氣層的庇護,表面覆蓋著冰凍的水以及可能存在的岩石,它無疑成為了研究矮行星形成與演化歷程的寶貴實驗室。
馬鄒星,這顆典型的冰矮行星,宛如一顆鑲嵌在宇宙深淵中的冰珠,主要由水冰、氨與甲烷交織而成。其表面覆蓋著厚重的冰層,彷彿一層永不融化的雪被,沒有固體的地表敢於探出頭來。在體積與質量的維度上,它悠然自得地介於文山星與黑星之間,恰似一位溫文爾雅的君子,不驕不躁。
馬鄒星的公轉週期悠長而緩慢,約莫57個水星年,而自轉週期則快如閃電,僅僅138小時。這顆星球遠離太陽的懷抱,置身於一片無盡的寒冷與孤寂之中,輻射如利刃般切割著虛空,溫度更是低至令人顫抖的極點。然而,正是這份極端與冷漠,為探索太陽系早期的神秘面紗以及外太陽系的冰凍天體開啟了一扇重要之窗。
再來看黑星,這顆主要由岩石與冰構成的小巧玲瓏的星球,質量之輕盈,僅相當於紅月的三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一半。冥王星的軌道,離心率與傾角皆高,如同一位叛逆的少年,在30至49天文單位(相當於44億至74億千米)的廣闊舞臺上肆意舞蹈。雖然黑星會週期性地闖入馬鄒星的軌道內側,但得益於兩者間的微妙軌道共振,它們始終保持著一份禮貌的距離,避免了碰撞的悲劇。
若以平均距離計算,那微弱的太陽光竟需耗時55小時方能抵達黑星星,這份遙遠與孤獨,讓人不禁對宇宙之浩瀚與神秘心生敬畏。馬鄒星與黑星,這兩顆在太陽系邊緣默默守望的星辰,以它們獨有的方式訴說著太陽系的故事,引領著我們去探索那未知而遙遠的宇宙深處。
望著這些昔日遨遊於天文圖譜中的行星逐一淡出視野,我意識到,自己正逐漸遠離那水星的懷抱,距離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即便此刻我發出求救的呼喚,水星上的角族,以他們現有的科技水平,恐怕也只能望星興嘆。即便是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也未必能在這樣的距離下捕捉到我這微弱的訊號,更遑論施以援手了。這份孤獨與絕望,如同被浩瀚宇宙遺忘的角落。
當飛船穿越阿耳忒小行星帶時,周遭小型隕石密佈,宛如流星雨般襲擾,為我的航行之路平添重重阻力。所幸,我的空間領域如堅不可摧的盾牌,緊緊守護著飛船,使其免受傷害。試想,若僅憑飛船本身的材質,在這隕石雨的衝擊下,恐怕早已支離破碎。
在這片危機四伏的區域,最可怕的並非那些龐然大物般的隕石,而是那些微小而繁多的碎石,它們的軌跡如同幽靈般難以捉摸。萬幸的是,憑藉我的強大實力,我得以硬扛這一切,勉強維持飛船的穩定飛行。面對突如其來的大型隕石,我總能巧妙調整飛船的航向,從而避開這場災難。
在阿耳忒小行星帶中飛行,無疑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緊張刺激的氛圍讓我無暇他顧,即便是遊戲中的瑣事也常常被我忽略。隊友們的抱怨聲此起彼伏,但我卻無力分辯,只能默默承受這份誤解。
一旦進入這片隕石之地,我便果斷收起太陽能板。在這片小型隕石肆虐的天空下,它們已無法全面發揮作用。而且,這樣的舉動也讓我能更加集中精神進行防護,確保飛船的安全。
在飛船的漫長旅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挑戰。一次,霍爾發動機的鈦合金管子意外洩露,導致無法點火。面對這一突發狀況,我迅速啟動備用系統,從容應對。關閉發動機後,我迅速更換了受損的管子,並重新啟動,讓飛船重新恢復運轉。對於舊的管子,我並沒有隨意丟棄,而是運用強大的神識能力,巧妙地修補了它。透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