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大理段氏(第1/2 頁)
陳安與韓令坤交流片刻,著重提及大理的狀況,並適時地提醒他提前為可能與大理髮生的交戰做好充分準備。
待諸事暫歇,陳安回到行宮之中。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了大理那悠遠的歷史長河,試圖從往昔的歲月裡探尋出一些可供借鑑的蛛絲馬跡。
陳安對大理的最初印象與認知,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金庸先生筆下那精彩紛呈的《天龍八部》。在這部武俠巨著的描繪中,大理段氏宛如一個神秘而獨特的存在,他們的一陽指、六脈神劍等絕世武功,以及段氏子孫們在江湖中的愛恨情仇,都給陳安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陳安也深知,文學作品雖有其獨特的魅力與感染力,但對於真實歷史的呈現或許存在一定的偏差與演繹。
於是,他轉而藉助百度搜尋引擎,深入細緻地查閱了大理段氏的詳細歷史資料。
在眾多的歷史記載中,《南詔野史》清晰地記載著:大理皇族段氏一族,祖籍乃是河西四郡中的武威郡,也就是現今的甘肅武威人。其祖先段儉魏,曾是南詔國王閣羅鳳麾下的得力戰將。
唐天寶年間,段儉魏在戰場上力挽狂瀾,大敗唐兵,因其卓越戰功而榮升清平官,獲賜名忠國,並得以拜相。自他之後,家族歷經六代傳承,段思平應運而生,最終建立起了大理王朝。
先來說說大理國皇室的命名特點。大理國的第一世皇帝是段思平,他的兒子叫段思英,孫子是段思聰等等。可以發現,他們父子名字中都有一個“思”字。這是因為段氏在雲南生活了好幾代之後,受到了當地父子聯名這種習俗的影響。
再講講段姓的起源與發展。段姓的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處於春秋時期,是鄭武公的次子。鄭國是由周朝姬姓衍生而來,從根源上講屬於黃帝的後代。有一支段氏家族遷移到了武威,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的長河裡不斷繁衍後代,家族日益壯大,逐漸成為了當地赫赫有名的望族,於是武威便成為了段氏的郡望之一。
歷史上從武威段氏家族中還走出了不少名人,比如段韶,他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姑臧武威人,在仕途上一路高升,最後累官至左丞相,還被封為平原郡王,還有段延等。
在古代,人們除了有姓、有名、有號之外,還有郡望這麼一個稱呼。郡望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家族最初開始發展的地方,或者是家族逐漸興盛、成為名門望族的所在地。
古人不像現在這樣遷徙起來輕鬆便捷,他們大多世世代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就算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搬遷到了別的地方,也依然會把自己家族的郡望放在名字前面當作稱呼。就像武威賈氏、涼州安氏、隴西李氏(涼州人)這些家族,即便他們離開了原來的籍貫地,還是會用原來的郡望來標識自己。所以,說大理皇族是武威人,這是確鑿無疑、沒有爭議的事情。
國關於國號“大理”的由來,主要存在兩種說法。
其一,段思平出生於喜洲,而喜洲也就是大厘城。他把“厘”字改成了“理”字,如此一來,“大理”便有了“大治”的含義。其中的“大”字,就和之前的“大長和國”“大天興國”“大義寧國”中的“大”字是一樣的用法。
其二,“大理”與南詔後期曾使用過的“大禮”有著承襲的關聯。據《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南詔酋龍立,遂僭稱皇帝,建元建極,自號大禮國。”
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提到:“大理國與唐史禮、理字異。”
《元史·地理志》也記載:“至異牟尋又遷於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咩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這些史料都為“大理”國號與“大禮”的承襲關係提供了依據。
在唐宋時期,於如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出身白蠻貴族的段思平在通海當上了通海節度使。
公元937年段思平憑藉著自身的雄才大略與家族的深厚底蘊,聯合滇東三十七部推翻了大義寧國楊幹貞的統治,建立大理國。
段思平,就變成了大理國的開國皇帝。一直到1254年忽必烈攻下大理國都羊苴咩城、東都鄯闡城,俘獲末代皇帝段興智結束,有318年的時間。
元世祖忽必烈來雲南征服大理以後,大理國的國王這一支段氏家族就變成了總管。
大理總管這一代逐步到了元代的末期,大理總管段姓的這一家族就分成了幾個支系,一個支系就到了山西的雁門關,一個支系到了騰衝、保山一帶。一個支系到了臨安,就是建水、紅河這一帶。還有一個支系到雲龍,另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