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二(第2/3 頁)
。此人非他,正是以仁德著稱、心懷天下的元德昭。他聽聞趙仁澤——一位以忠誠為骨、氣節為魂的英雄,在保衛家國的戰鬥中不幸負傷,命懸一線,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敬佩與憐惜之情。
元德昭深知,在這亂世之中,像趙仁澤這樣堅守信念、勇於犧牲的勇士是國家的脊樑,是民族的希望。他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不顧自身可能面臨的種種危險與困難,決定伸出援手,誓要挽救這位英雄的性命。他深知,這一舉動不僅是對趙仁澤個人的救助,更是對正義與信仰的堅守與傳承。
為了尋得那能夠起死回生的珍貴療傷聖藥,元德昭不惜跋山涉水,穿越重重險阻。他深入人跡罕至的密林,探訪隱居的世外高人;他踏入危機四伏的古墓,解開古老的機關謎題。終於,在無數次的嘗試與努力之後,他找到了那份傳說中的聖藥。
回到趙仁澤的身邊,元德昭沒有絲毫的懈怠與馬虎。他親自熬製湯藥,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完美;他細心照料趙仁澤的起居飲食,每一個細節都關懷備至。日日夜夜,他守在趙仁澤的床榻之側,用他那顆溫暖而堅定的心,為趙仁澤驅散著病痛的陰霾,也為他注入了生的希望與力量。
在元德昭無微不至的照顧與精心治療下,奇蹟終於發生了。趙仁澤的傷勢開始逐漸好轉,原本蒼白的面頰也漸漸恢復了血色。他的眼神中重新煥發出了生命的光芒與不屈的意志。最終,在眾人的驚歎與祝福中,趙仁澤奇蹟般地逃過了這一劫,保住了寶貴的性命。他的康復不僅是對元德昭無私奉獻的最好回報,更是對世間正義與善良力量的有力證明。
另一邊,南唐的國主李璟,端坐於金陵城中,眉宇間凝聚著難以言喻的憂慮。他手執密報,其上赫然寫著吳越大軍已如潮水般湧向常州,那不僅是國土的門戶,更是連線南北、關乎國家安危的咽喉之地。李璟深知,常州一旦失守,其後的潤州將如同暴露在敵軍鋒芒之下的孤城,岌岌可危。而此刻,在那風雨飄搖的潤州城頭,站立的是他最為疼愛的兒子,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年輕的宣州潤州大都督、燕王李弘冀。這份父子之情與家國天下的重擔交織在一起,讓李璟的心中五味雜陳。
他擔心李弘冀雖才智過人,卻終究年輕,未曾歷經多少戰火的洗禮,面對如此複雜的戰局,恐難獨當一面。於是,李璟心急如焚,連夜擬下詔書,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潤州,急召李弘冀回京共商禦敵大計,企圖以父王的經驗與智慧為兒子保駕護航。
然而,李弘冀在接到詔書的那一刻,並未有絲毫的動搖與猶豫。他深知,自己不僅是父親的兒子,更是南唐的將領,萬千將士的領袖。在這國家危難之際,他必須挺身而出,成為那面屹立不倒的旗幟。他拒絕了回京的命令,以一封言辭懇切、決心堅定的書信回覆了父王,信中寫道:“兒雖不才,但既受父王重託,鎮守邊疆,便當以國事為重,萬死不辭。前線將士,視兒為主心骨,兒若離去,軍心必散,戰局將不可收拾。兒已與眾將商議對策,分兵把守要害之地,誓死保衛潤州,待局勢穩定,再行面見父王。”
隨後,李弘冀與麾下智勇雙全的部將趙鐸等人,徹夜未眠,共商破敵之策。他們根據敵我形勢,精心佈局,派遣精銳部隊分頭行動,有的埋伏于山林之間,準備伏擊敵軍糧道;有的則加固城牆,挖掘深溝,佈置重重防線,誓要守住這南唐的北大門。在李弘冀的帶領下,潤州城內的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彷彿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屹立於風雨飄搖之中,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堅韌與勇氣。
與此同時,在南唐的軍事殿堂中,隱匿著一位鮮為人知的璀璨星辰——龍武都虞侯柴克宏。他如同深山中靜謐流淌的清泉,外表平凡無奇,性格內斂至極,言語間透露出的是超越常人的沉穩與深邃。在喧囂的軍營之外,他常以淡泊名利的姿態示人,對世俗的金銀財寶不以為意,反而將滿腔熱忱傾注於與各路英豪的觥籌交錯、談笑風生之中。這份超然物外的態度,讓人誤以為他忘卻了世事紛擾,實則在他那看似平靜無波的內心深處,藏著對家國天下的深切關懷與宏大抱負。
柴克宏的善行廣為人知,他樂善好施,常於暗中資助貧寒之士,其慈悲之心如同冬日暖陽,溫暖了無數人的心房。儘管才華橫溢,他卻多年未得朝廷重用,這一境遇讓不少人為之扼腕嘆息。訊息傳至李璟耳中,這位英明的君主不僅沒有被輿論左右,反而從中看到了柴克宏的非凡之處,於是順水推舟,賜予他撫州刺史的職位,以此作為對他過往默默奉獻的認可與嘉獎。
然而,對於這份突如其來的榮耀,柴克宏並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