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二十四(第2/3 頁)
嘆息,既為同袍的犧牲感到悲痛,也為南唐國運的衰微而憂慮。這場戰役,無疑成為了南唐與後周之間力量對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預示著未來兩國之間更加激烈的較量即將展開。
在春日的暖陽與逐漸升溫的空氣中,4月9日這一天,周世宗以其非凡的軍事眼光與決斷力,下達了一道重要的命令。他調集了鄰近數縣數千名丁夫,這些壯丁們肩負著沉重的石料與泥土,汗水浸溼了衣背,卻無一人懈怠,他們正緊鑼密鼓地為鎮淮軍構築起堅固的防禦壁壘。經過數日不懈的努力,兩座巍峨的城池拔地而起,分別屹立於淮河南北兩岸,宛如兩道堅實的閘門,封鎖了水路要衝。
與此同時,為了更有效地控制戰略要地,原本位於他處的下蔡浮橋被巧妙地遷移至此,橫跨在波濤洶湧的淮河之上,它不僅是連線兩岸的紐帶,更成為了扼守濠州與壽州可能來援敵軍的關鍵咽喉。隨著春季雨季的到來,淮河水位不斷上漲,水流湍急,為這場軍事佈局增添了幾分不可預測與驚心動魄。
在南唐的疆土之上,濠州都監郭廷謂,一位目光如炬的將領,於夜色深沉之際,敏銳地捕捉到了戰局的微妙脈動。他深知,那座橫跨江面的浮橋,不僅是周軍物資流通的命脈,更是其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於是,他決心逆水行舟,利用夜色作為最天然的偽裝,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突襲行動,誓要將這關鍵之橋化為烏有,從而徹底打亂周軍的部署,截斷其後勤與退路。
然而,郭廷謂的精心佈局,卻未能逃脫周軍右龍武統軍趙匡贊那雙洞察秋毫的眼睛。趙匡贊,這位智勇並存的將星,早已料敵先機,他不僅洞悉了南唐的意圖,更在沿途設下重重埋伏,佈下了一張無形的天羅地網,靜待南唐軍隊自投羅網。
當郭廷謂率領精銳之師,藉著夜色掩護悄然接近浮橋時,周軍的伏兵猶如鬼魅般從四面八方湧現,火光與喊殺聲瞬間劃破了夜的寂靜。戰鬥異常慘烈,南唐軍隊雖勇猛抵抗,但在周軍精心策劃的圍攻之下,終是力不從心,大敗虧輸。這場突襲,非但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反而讓南唐軍士氣跌至谷底,損失慘重。
齊王李景達與陳覺,眼見局勢急轉直下,深知繼續堅守已是無望,只得在夜色掩護下,匆匆撤離濠州,帶著滿心的不甘與失敗的陰影,逃回了金陵城。而在這場混亂之中,靜江節度使陳德誠部卻展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冷靜與堅韌。他們並未在敗局面前喪失理智,反而有序地組織撤退,雖然未能改變戰場的最終走向,但他們的表現無疑贏得了對手的尊重,雖敗猶榮。
4月13日,淮南節度使向訓,因其在鎮淮軍防務中展現出的卓越才能與無私奉獻,被周世宗高度認可,並晉升為武寧節度使,同時兼任淮南道行營都監。這一任命,不僅是對向訓個人能力的極大肯定,更是對整個周朝防線的有力加強。向訓接任後,迅速在鎮淮軍扎穩腳跟,透過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周朝的防線,為接下來的戰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次日,周世宗親臨前線,對防務進行了全面的視察與部署,他的眼神中既有對前線將士的深切關懷與鼓勵,也有對未來更大規模戰役的深邃思考與籌謀。在完成視察後,他帶著對勝利的堅定信念,從鎮淮軍啟程返回下蔡,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與規劃。
而就在此時,一封由周世宗親自撰寫的詔書,悄然送達了劉仁贍的手中。這不僅僅是一紙簡單的文書,更是周世宗對劉仁贍忠誠與勇氣的最高讚譽與尊重。詔書中,周世宗以國家大局為重,言辭懇切地詢問劉仁贍是否願意歸降,將個人命運的抉擇權交到了他的手中。這一舉動,無疑在劉仁贍的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一場關於忠誠、智慧與生存的較量,在無聲中悄然展開,預示著接下來的局勢將更加錯綜複雜,充滿變數。
在南唐政權風雨飄搖、搖搖欲墜的危急關頭,天際似乎也籠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預示著即將來臨的風暴。後周的鐵騎如潮水般日益逼近,每一步都踏在南唐子民的心絃上,震顫著這片曾經繁華的土地。李璟,這位南唐中主,身著龍袍,卻難掩眼中的焦慮與內心的掙扎。他深知,國家的命運此刻正懸於一線,任何決策都將決定南唐的生死存亡。
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燭火搖曳,映照出一張張凝重而緊張的臉龐。李璟神色凝重,目光掃過滿朝文武,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朕欲親征,以朕之身,激勵三軍,共禦外侮,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陷入了死寂,群臣面面相覷,無人敢輕易回應。
中書舍人喬匡舜,一位以剛正不阿、直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