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二十二(第2/3 頁)
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月21日,李重進親自撰寫了詳盡的戰報,字裡行間不僅記錄了戰鬥的激烈與殘酷,更洋溢著勝利的喜悅與自豪。他將這份承載著無數將士鮮血與榮耀的戰報呈上御前,希望得到君主的嘉獎與認可。
次日,即2月22日,周世宗柴榮親自下詔,對前線將士的英勇表現給予了高度的表彰與獎勵。他不僅在詔書中讚揚了將士們的忠誠與勇敢,還宣佈自己將親自前往淮河前線視察,以實際行動鼓舞士氣,進一步鞏固戰果。同時,這一舉動也向天下昭示了後周世宗柴榮統一中原的堅定決心與不可動搖的意志。
劉仁贍,這位南唐的忠勇將領,面對後周大軍壓境,濠州城危在旦夕之際,展現出了非凡的膽識與決心。他深知守城雖難,但主動出擊或許能尋得一線生機,於是毅然向主帥李景達提出了一項大膽的戰略建議:由他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出城,與後周軍隊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會戰,以解濠州之圍,而邊鎬將軍則負責留守城池,確保後方穩固。這一策略,既體現了劉仁贍對戰場形勢的深刻洞察,也飽含了他對勝利的渴望和對國家的忠誠。
然而,李景達在權衡利弊後,卻以穩妥為由,否決了劉仁贍的提議。他認為當前兵力不足,貿然出擊恐難有勝算,更擔心一旦失敗,將徹底喪失濠州這一戰略要地。這一決定,無疑給滿懷壯志的劉仁贍澆了一盆冷水,他深知戰機稍縱即逝,內心的失望與憤懣難以言表,不久之後,這份沉重的心理負擔竟讓他病倒了,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打擊讓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與此同時,劉仁贍的家庭也遭遇了變故。他的小兒子劉崇諫,年輕氣盛,對父親的困境感同身受,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絕望與恐懼的驅使下,劉崇諫決定背叛家族與國家,企圖趁著夜色偷偷渡過淮河,投奔後周以求自保。然而,他的計劃並未能得逞,很快就被南唐巡邏的小軍官發現並捕獲。
訊息傳到劉仁贍耳中,他震驚之餘,更多的是痛心與失望。面對親情與國家大義的兩難抉擇,劉仁贍沒有絲毫猶豫。他深知軍法如山,更明白自己作為將領的責任與擔當。在眾人的勸阻聲中,他毅然決然地按照軍法,下令將劉崇諫腰斬示眾。這一舉動,不僅彰顯了他對軍紀的嚴明,也體現了他對國家忠誠的堅定信念,即便是在家庭與個人情感受到極大衝擊的情況下,也絕不妥協。劉仁贍的這一行為,雖然殘酷,卻也在南唐軍中樹立了極高的威望,成為了忠誠與犧牲的典範。
在後周的軍營深處,夜幕低垂,篝火映照下,一張張堅毅而又憂慮的臉龐交織著複雜的情緒。空氣中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關於是否繼續對南唐發起決定性攻勢的爭論,如同暗流湧動,不斷衝擊著每一個將士的心房。南唐援軍的陰影如同烏雲般籠罩在眾人頭頂,他們口中的“強大反擊能力”,不僅是對軍事力量的描述,更是對未知恐懼的投射。這種不安,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軍營的每一個角落蔓延開來,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種壓抑的靜默。
參謀營帳內,燈火通明,地圖與文書堆滿案頭,官員們或低頭沉思,或激烈辯論,他們試圖從每一個細節中尋找破解當前困局的鑰匙。一封封上書,承載著他們的憂慮與建議,如同雪花般飛向周世宗的書房。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勝利的渴望,但同時也透露出對失敗可能性的深深憂慮。
周世宗獨自坐在書房內,燭光搖曳,映照著他緊鎖的眉頭和深邃的眼眸。他深知,每一個決策都關乎國家的命運,甚至無數將士的生死。戰爭的殘酷與不可預測性,讓他不得不反覆權衡,每一刻都在內心的天平上搖擺不定。他渴望勝利,卻也害怕失敗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種矛盾與掙扎,如同巨石壓胸,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
就在這時,一個訊息如同春風般吹散了周世宗心頭的陰霾——李谷,這位病榻上的智者,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戰略眼光。周世宗深知,李谷不僅是他的智囊,更是國家的柱石。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派遣範質與王溥兩位重臣,帶著滿心的期望與信任,踏上了前往李谷居所的征途。
範質與王溥穿過夜色,匆匆趕到李谷的居所。屋內,藥香與松香交織,李谷雖然身體虛弱,但那雙眼睛卻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閃爍著智慧與堅定的光芒。他仔細聆聽了兩位重臣帶來的前線戰況以及軍中各派的意見,臉上始終保持著一種從容不迫的淡然。
“壽春之圍,確已至關鍵時刻。”李谷的聲音雖然微弱,卻字字有力,彷彿能夠穿透人的心靈。“敵雖援兵未絕,然我軍士氣正盛,加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