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整頓軍政(第2/3 頁)
深知,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僅僅取決於帝王的英明,更在於能否有源源不斷的人才為國家注入活力。因此,他再次下詔,昭示天下,以彰顯他對人才的重視與渴求。
詔書中寫道:“我國設立貢舉之司,初衷便是為了在全國範圍內尋覓那些真正的英才,他們或才華橫溢,或品德高尚,他們將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然而,近年以來,朕聽聞在貢舉之中,有些人並非憑藉真才實學,而是依靠年勞或權勢得以入選,這無疑是對貢舉制度的褻瀆,更是對國家未來的不負責任。”
柴榮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痛惜,他深知,這樣的現象若不加以遏制,必將對國家的未來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因此,他決定親自出馬,對今年的貢舉結果進行嚴格的審查。
“今歲所放的舉人,朕將親自試看。”詔書中寫道,每一個字都透露著皇帝的決心與威嚴。他將親自面試這些舉人,以確保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真正的英才,而非濫竽充數之輩。
“若有紕繆,定將去留分明。”柴榮的話語中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決斷。他明確表示,對於在面試中表現出不足或存在問題的舉人,將毫不留情地予以淘汰,而對於那些真正有才華、有潛力的舉人,則將給予他們應有的機會,讓他們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份詔書一出,立刻在朝野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議論著皇帝的英明與決心,同時也對即將到來的面試充滿了期待與緊張。他們知道,這將是一場真正的較量,一場決定他們未來命運的較量。
在莊嚴的皇宮內殿,柴榮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他面前的案几上堆滿了新舉進士們的詩賦、論文與策文。這些紙張猶如一座座知識的山峰,匯聚了天下英才的智慧與才情。他細心地翻閱著每一篇作品,每一字每一句都彷彿在他眼前跳動,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與認真。
他仔細閱讀著每一篇文章,從中尋找著那些閃耀著獨特見解與才華的佳作。他的眉頭時而緊鎖,思考著文章中的深意;時而舒展,為那些精彩的論述而點頭。他深知,這些進士們是未來國家的棟樑,他們的才華與智慧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命運。
柴榮皇帝相信,只有透過這樣嚴格的選拔,才能找到真正為國家所用的人才。他明白,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識,更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遠大的志向。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國家的各個領域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期待著在這些進士中能夠發現那些能夠引領時代潮流、為國家帶來繁榮與昌盛的傑出人才。他相信,只有透過這樣的選拔,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皇帝在京城之中頒佈了一道重要的詔令,決定在京城四周另築一道羅城,以鞏固皇權的統治,增強京城的防禦能力。這項浩大的工程被安排在來年的春天開始動工,充分展示了朝廷對於長遠規劃和審慎決策的深思熟慮。
為了充分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皇帝命令近臣中的二十餘人,各自撰寫一篇名為《為君難為臣不易論》的文章,以及一篇關於邊疆穩定的《平邊策》。這些論文不僅是對國家治理和邊疆策略的深度思考,也是近臣們對皇帝忠誠和智慧的展現。柴榮皇帝親自審閱了這些論文,對於其中的真知灼見表示了高度的讚賞和認可。
在眾多建議中,郎中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策略尤為引人注目。他認為,在攻取邊疆的過程中,應優先從易攻取的地區開始,逐漸擴大戰果,這樣既能夠減少軍隊的損耗,又能夠增強士兵計程車氣。柴榮皇帝深以為然,並採納了這一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為後來的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資料一:
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第15節,“為君難,為臣不易。”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1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資料二:
《平邊策》譯文:
臣聽聞唐(後唐)君主無道,從而失去了江淮(楊溥稱帝,立國號‘吳’)、川蜀(孟知祥稱帝建後蜀)等地。晉(後晉)君主無道,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