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權力的天平·漢明帝的智慧(第1/3 頁)
大漢京都洛陽,皇宮宣德殿內,漢明帝劉莊今日龍顏大悅。昨日剛聞西羌歸服大漢,成為大漢一自治州之喜訊,劉莊便於今晨召開大朝會,五品以上文武官員盡數到場。大朝會之召開,必是朝廷有重大之事宣告。
劉莊高坐龍椅,目光如電。太尉鄧禺出列奏道:
“陛下,我大漢平西大將軍、東平王劉蒼已收復整個西羌,且西羌此次全面接受和平協議,此後西羌皆為大漢之疆土,此乃曠世奇功。臣懇請陛下封東平王劉蒼為統帥天下兵馬大將軍。”
鄧禺言畢,大殿內頓時如炸開了鍋,轉瞬有三種言論。
支持者以鄧禺之議為是,文官中有太常桓榮、太僕伏恭、太史令班固、中書令鍾離意等,武官則有衛將軍朱佑、前將軍馬援、後將軍耿純等。
反對者亦眾,文官以大司徒郭丹、廷尉賈逵、大鴻臚朱清為首,武官有車騎將軍銚期、左將軍王梁、右將軍陳俊等。
另有中立一派,大司空魴昱、尚書令劉宏、中正丁鴻、光祿勳朝志、衛尉肅亮等,武官中驃騎將軍吳漢亦在其列。
劉莊靜候片刻,示意蔡公公制止喧鬧。蔡公公以其獨特鴨嗓高呼:
“陛下有旨,再有喧譁者,逐出大殿!”
剎那間,大殿歸於寂靜。
劉莊目光如電,直視大司徒郭丹,道:
“大司徒反對?且道其詳。”
大司徒郭丹上前一步,神色凜然,厲聲言道:
“陛下,東平王劉蒼乃陛下手足,若將天下兵馬大權付與,彼若心生奪帝之念,易如反掌。況且祖制昭然,藩王不得參與朝政,更不可手握重兵。鄧太尉此舉,實乃暗藏禍心,妄圖顛覆朝政,懇請陛下嚴懲!”
賈逵亦趨前,神色凝重:
“陛下,大司徒之言甚是。兵權若為藩王所控,朝廷危矣,社稷危矣,此乃亂源之始,萬不可行。”
朱清也忙奏道: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廢,鄧太尉此議,於國安不利,望陛下明察。”
車騎將軍銚期抱拳道:
“陛下,臣以為,軍權乃國之根本,若輕付他人,恐生大亂,還望陛下慎重。”
劉莊聞此,臉色陰沉,繼而冷笑數聲:
“郭大司徒,東平王開疆拓土,立此奇功,封其為天下兵馬大將軍,當之無愧。朕尚無懼,汝何多慮?至於祖制,亦當順應時勢,不合者,自當改之。”
劉莊言辭鏗鏘,霸氣盡顯。
劉莊之言既定,殿下又起私語。郭丹知劉蒼封帥之事難改,便又言道:
“陛下,此西羌自治州,不啻將地方大權予西羌人。我大漢官員在彼處並無主權行使之機構,仍由西羌大酋長滇吾掌控,何來開疆拓土之說?”
太尉鄧禺忙道:
“陛下,郭司徒此言差矣。自治州之策,妙處非凡,功在千秋。於理論而言,實乃豐富我大漢之學說。古之典籍,未聞此說。‘自治州’者,大漢首創,一國之內可容不同的地方治理方式,打破傳統地方官府結構之舊念,於漢學有創新之功,若學林之星。亦為諸世間端之和平解決闢新思路、立佳範。世間領土爭端、社稷統一之困,常釀戰亂。‘自治州’秉持和平,化干戈為玉帛,為我大漢今後同類事者,供全新之思與範例,其功甚偉!論其意義,首在護大漢主權與領土完整。其核心為‘大漢’,主權不可分之義明矣。保社稷領土與主權,這是國之幸事。且能保西羌皆為大漢子民,依法參與國事,享應有之權,實乃政通人和之象。”
伏恭亦上前奏道:
“陛下,大漢悠悠古史中,少數民族聚於特定之域,形成獨特文化、習俗與社會結構,有自身語言、文字、宗教、風俗等文化要素。其聚居之地,地理集中且具特性,於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有裨益。於此設自治之制,可因地制宜,扶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運用、民族文化發展,彰顯民族平等、團結與共榮大義。各族於朝廷統御下,借自治機關行權,此乃民政之重要體現,可保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參與本地事務。於自治州域內,各族共居共發展,相互尊重風俗與宗教,成和諧安定之境。此良好氛圍,利於促進各族交流、合作與團結,且可於國家計劃引導下,依本地特點與需求,定經濟建設之方略。故自治州將成大漢開疆拓土之典範。”
太史令班固出列,朗聲道:
“陛下,臣附議鄧太尉與伏大人之言。自治州之設,妙處無窮,然欲保其安定發展,需有強而有力之軍事保障。臣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