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篇《老子》中的一處句讀不妥造成誤讀(第1/1 頁)
第49章 《老子》中的一處句讀不妥造成誤讀
《老子》第三十三章原來是這樣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有一處句讀,有必要改,不論是語句修辭上的“考慮”,還是本著語義通順來“判斷”,能合理呈現《老子》思想。同時呢,小修兩點。修改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智與明,有力與強,富與有,久與壽,兩兩相對,共四組句子。前兩組相對的句子,前句對比映襯後句,強調的是(統治者)要自知,要控制自我戰勝私慾;後兩組是相關對句,論述了什麼是真正的富有,什麼是恆久。此章講道德修身境界和途徑:知人不容易,自知更不容易,“明”,不要理解為一般的聰明,那等同了“智”。知,是道的相關詞。智,是老子反對的,在他看來是私慾至於邪惡的小聰明。明,“知常為明”,是道的境界。自知,是修身的條件,也是內容。
戰勝別人,為人羨慕,而老子反對“爭”,戰勝自我才是應該讚揚的。自勝,去除私慾,無我;侯王無為,才能守道行道,造福一方,天下歸心,才是不可戰勝的。
知足,是老子所論守道的心態。這是後人知足常樂的原版。老子思想精髓與要義光輝,體現於辯證思想及方法。本章表達對“富有”、“恆久”的全新的理解,即道之悟。知道,行道,才是真正的富有。知足,或可理解為知止。
“強行者”的“強”,人們多理解為頑強,說頑強堅持的人有志或叫做有志,前後不通,不符老子一貫觀點。同時代的墨子言:“志不強者智不達,”其志與強的邏輯可資參照理解。“強”在這裡不能等同“有力”,更不是強力、武力。《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人學天,取其不息之意。“行”的不是私、欲,是道,如同“天道無親”,要大行其“道”。知足是修行的“靜”境,行道是修身的內容和目標。老子辯證談論了什麼是富有,什麼是真正富有。物慾無度到什麼程度算富有哇?唯有精神境界的充實才真富有,這是現代社會歷經世事演進才共同認知的道理。沒有哲學思想及思維的人,是不能談論長久永恆的問題。
什麼是長久,什麼是永恆?老子說: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志不失其所者,是什麼樣的人?“志”,是人的意願想法,老子在3章言“弱其志”,所以不會說什麼“有志”;“所”,是依託、憑藉,歸也,依道也;“志不失其所”,意為人的精神活動要守於道合於法,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鬼谷子本經陰符》:“養神之所,歸諸道。道者,天地之始”,“五氣得養,務在舍神。此之謂化。化有五氣者,志也,思也……”可為佐證。
“死而不亡者”是什麼人?便是守道行道的人,緊扣主旨。道,讓人永生,永存。“死而不亡者壽”,其意味猶如今天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