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簡單的軍改(第1/2 頁)
經過深思熟慮後,劉備確定把軍制統一定為:五人一伍長,十人一什長,五十人一隊率,百人一都伯,二百一軍侯,千人設一軍司馬組成一個作戰單位。
再上者由校尉,中郎將,將軍統領幾個或者數十個軍司馬。
具體人數由劉備調動決定,而校尉以上,大部份是有自己部曲,無論軍隊增加還是減少都不會,出現任何協調問題。
目前劉備現有的軍隊中,大多數軍官都有士族的影子,有些的確是好苗子,但在複雜計程車族中多少沾親帶故。
劉備思慮再三還是不用,畢竟劉邦,朱元璋也培養出了泥腿子的名將。
不過就此解職似乎不通人情,也不好向士族交代。
所以劉備在全民軍隊中挑選精壯白丁,其餘老弱、士族武官讓陳登全權負責,基本分去軍屯、或者協助屯田的治安秩序。
這樣一來陳登更加忙得焦頭爛額,起初陶謙時的屯田只是民屯開荒,這次劉備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十倍不止,大規模的平林挖壩,還要強徵附近農田連成一片。
各處興修水利,建造屯田治所,編輯常備軍屯、民屯的戶數,可謂聲勢浩大。
當然都是規劃好,一座又一座的屯田所,慢慢建起,穩穩落實。
這非常需要時間,需要人力,需要精力,需要物力,也需要一定財力,總之確實很費力。
難得陳登肯幹,每天全力以赴日夜操勞,常常弄得疲憊不堪。
好在徐州地勢平坦,水利發達,各種阻礙的山體也是基本沒有開發的樹林而已,難度不大,一旦屯田成型,徐州軍隊便可自產自足。
軍改上則是劉備親自監督,確保實行理解。
軍司馬以下武職,全部從低層健勇親自選拔培養,為了鼓勵將士上進拼搏精神,武官待遇從什長開始到軍司馬為止。
全部增加俸錢,在亂世士兵是沒有俸錢,只提供單兵糧食,低階武官也沒有,但會有節省出的餘糧帶回自家,作為補貼。
而且最後糧食換成錢也是相當麻煩,反正這種上不了檯面的貪汙,劉備是杜絕不了的,非要上綱上線的嚴厲處罰,反而沒有人情味。
由於建軍過快,士族的舊軍官劉備又不想用,導致一時間出現大量武官空職。
劉備便設立代行,假領,正軍,三個名稱,只是一個官位的職權,就是待遇榮譽不同。
但上進的空間加大,武官拼搏的精神不會停留不前,當然劉備的財政壓力也會加大,畢竟從假職開始,例錢就超過原先太平年間的正職。
而之前有些早就任命過的武官,全部降一級由假領開始,為了激勵死戰之心杜絕投降,都伯以上的軍官直系家人全部遷入下邳城中,多加照顧監管。
當然東漢也有成體系的獎勵機制,不過日益腐化,軍爵制度基本成了榮譽稱號,沒有實際好處。
像亭侯、鄉侯、縣侯這些是實打實的封地,有食邑可收,但一般人根本得不到。
特別是戰爭年代,大名鼎鼎的趙雲,終其一生,在劉備手上都沒被封侯。
直到劉禪即位後才封了趙雲永昌亭侯,死後又被追諡順平侯。
如今各種生活糧源,因為亂世的到來急劇下降,殺戮過甚的地方經常是十不存一。
印證那句老話,亂世不如太平犬,所以亂世招兵只要能解決溫飽,就會有絡繹不絕的難民爭相投奔,提前是你要有足夠的糧食,民生物資。
當然窮苦百姓也不是無限招攬,只能是周邊郡縣的逃難人口,有條件的可能可以跨州但是不多。
絕不可能像名士許靖那樣,輕鬆全國各地頭跑。
許靖因善於評價人物而聞名於世,曾被舉薦為孝廉,擔任尚書郎等職務。在董卓專權時期,他與吏部尚書周毖共同商議,任用了韓馥、劉岱、孔伷等人為地方刺史、太守。
然而,這些人後來大多起兵反對董卓,董卓因此怪罪周毖和許靖,周毖被處死,許靖則逃亡在外。
許靖在逃亡過程中,先後依附於多個地方勢力,第一去了豫州,第二跑向揚州,沒多久又奔去了交州,最後到了川蜀。
劉備打成都時,要不是被劉璋抓住,還真可能逃回北方鄴城,投降曹操,差點就來個東南西北,全國轉個圈旅行結束。
可惜劉備想用他的名頭,楞是把許靖留了下來,稱帝的時候封他為太傅,文官之首比諸葛亮還大。
而難民轉為收益,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投入,所以不是所有的主公都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