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第3/4 頁)
初步成長。
人:孫悟空具有人的智慧和情感,他在花果山與群猴相處,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後來他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之法,遠渡重洋,拜菩提祖師為師,學習法術和本領。這是他作為“人”的一面,有著對知識的渴望、對自身成長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的思考。透過不斷學習和修煉,孫悟空逐漸成為了一個本領高強的靈猴,也為他後來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奠定了基礎。
2. 唐僧師徒的取經之旅:
天:取經一事乃是上天安排的使命,是對唐僧師徒的一種考驗和歷練。唐僧是金蟬子轉世,前世就與佛界有著緊密的聯絡,這一世受唐王之託前往西天取經,是順應了上天的旨意。一路上,他們多次得到天庭神仙的幫助,比如在遇到妖魔鬼怪難以對付時,天庭的眾神會前來相助,這些都是“天”的力量在發揮作用,暗示著他們的取經之旅是在天意的指引下進行的。
地:取經途中,師徒四人歷經千山萬水,走過了許多不同的地域和地形,如高山峻嶺、深谷險壑、大河荒漠等。這些地理環境既是他們取經的阻礙,也是對他們的考驗。例如,火焰山的熊熊烈火、通天河的滔滔河水,都是他們必須克服的地理障礙。同時,各地的風土人情、妖怪的特點也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這體現了“地”對故事發展的影響。
人:唐僧師徒四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追求。唐僧慈悲為懷、意志堅定,一心向佛,為了取得真經不惜歷經千辛萬苦;孫悟空勇敢機智、神通廣大,但性格急躁;豬八戒貪吃懶惰、貪圖享樂,但也有善良可愛的一面;沙僧忠厚老實、任勞任怨。他們在取經的過程中不斷磨合、相互幫助,共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這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透過人的努力和奮鬥,才能完成取經的使命。
3. 五行山下定心猿:
天: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在天庭引起了震動,他的行為挑戰了天庭的權威,因此如來佛祖出手將他鎮壓,以維護天地間的秩序。這一事件體現了“天”的威嚴和不可侵犯性,即使是孫悟空這樣強大的存在,也不能違背上天的意志。
地:五行山是天地間的一座神山,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鎮壓住孫悟空。這座山的存在象徵著“地”的厚重和穩固,它承載著孫悟空的身體,限制了他的自由,讓他在漫長的歲月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同時,五行山也成為了孫悟空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在山下的五百年裡,逐漸消磨了自己的傲氣和野性,為後來的取經之旅做好了心理準備。
人: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的五百年間,雖然身體受到了束縛,但他的內心並沒有完全屈服。他渴望自由,期待著有人能夠解救他,讓他重新施展自己的才華。後來,唐僧的出現成為了他的救贖,唐僧揭去了五行山上的符咒,將他解救出來。孫悟空感激唐僧的救命之恩,從此跟隨唐僧踏上了取經之路。這一過程體現了人的善良和救贖的力量,唐僧的行為不僅改變了孫悟空的命運,也為自己的取經之旅增添了強大的助力。
四、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進行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
孫行者與熊羆怪的鬥爭,體現了陰陽之間的對立與平衡。陰陽相互作用,推動情節發展。
變化之道
故事中情節的變化無常,反映了周易中變易的思想。事物不斷變化,需要順應時勢。
剛柔並濟
孫行者的勇猛與觀世音的慈悲,展現了剛柔相濟的道理,兩者相互配合,解決問題。
中正之道
無論是行者還是觀世音,他們的行為都遵循了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乎道義。
因果迴圈
事件的發生有其因果關係,這與周易中因果迴圈的觀念相符,行為會帶來相應的結果。
五、用不同詞牌名對其進行的解析:
《浣溪沙·周易西遊悟》
周易奇篇蘊妙玄,黑風激戰顯威顏。陰陽道義兩難全。
世事無常多變幻,心持正道自安然。觀音伏怪佛光燃。
《鷓鴣天·〈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解析》
周易深研妙理含,行者勇鬥黑風巖。陰陽相搏義昭然。
變化無端艱世事,平和守正定坤乾。慈悲菩薩伏熊頑,哲思燦。
《破陣子·西遊周易思》
周易哲思入卷,黑風山上鏖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