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組團到邯鄲,要陣亡將士及武將的撫卹金。(第1/2 頁)
沒過多久,只見王翦率領著他那支英勇無畏的軍隊,如猛虎出籠一般。
奮勇衝殺,終於成功地突破了敵軍的重重包圍,殺出一條血路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場戰役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此之前,秦國雖然經歷過多次戰敗,但他們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
並不斷調整戰略戰術、加強軍事訓練以及改進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工作。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積累,如今的秦國實力與日俱增,日益強大起來。
可是,其他各國並沒有因為秦國的逐漸崛起而感到畏懼或退縮。
相反,他們仍然對之前那次聯合起來共同攻打秦國的行動記憶猶新。
尤其是那些在戰鬥中損失慘重的國家,更是耿耿於懷。
於是乎,這些國家紛紛商議決定再次組成聯軍前往趙國的都城邯鄲。
目的就是要向趙國索取在上次戰爭中陣亡將士以及受傷武將們應得的撫卹金。
趙國國君得知訊息後大驚失色,趙國剛剛經歷大戰,國力尚未完全恢復,如何應對這聯軍索要撫卹金之舉?
若不給,必然遭受聯軍攻擊;若給,趙國也難以承擔如此巨大的數額。
就在趙國上下慌亂之時,秦國卻看到了機會。
秦王召集大臣商議,表示願出兵援助趙國對抗聯軍。
但需趙國割讓幾座城池作為回報。趙國無奈之下只能應允。
秦國大軍迅速開拔至邯鄲城外,與聯軍對峙。王翦站在陣前高呼:“爾等聯軍,不去找真正敵手秦國,卻來欺壓趙國索要撫卹金,實非正義之舉。今日我大秦便要匡扶正義。”
聯軍沒想到秦國竟會插手此事,一時間軍心大亂。秦軍趁勢出擊,利用精良的武器和高超的戰術大破聯軍。
此役之後,秦國威名遠揚,趙國雖得以保全但元氣大傷,不得不按照約定割城予秦,秦國向著統一天下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秦國得了趙國割讓的城池後,國內一片歡慶。
然而秦王已然被勝利矇蔽心智,深知各國必不會善罷甘休。
遂令工匠晝夜不息加固城牆,同時加緊軍事訓練之強度。
燕國睹秦國日益強盛,心生懼意,暗遣使者與齊國、楚國等國相通,欲再組聯軍。
齊國因前次未參與圍攻趙國,此時國力尚強,遂生制衡秦國之意,應諾聯盟。楚國則舉棋不定。
秦王獲此密報,心生一策。乃遣能言善辯之使節出使楚國,以重利誘之,並言若楚國援秦,日後可平分天下。
楚王心動,背信棄義,與燕國、齊國之約。
燕國與齊國不察楚國之變,依計出兵。秦軍早有防備,與楚軍左右夾擊,燕齊聯軍潰敗。
經此一戰,秦國終成霸主之位,餘國再難與之抗衡,統一之勢已然勢不可擋。
秦王嬴政站於高臺之上,俯瞰著自己廣袤的領土,心中滿是壯志豪情。
然其深知,雖已稱霸,但各地人心惶惶,不服者眾。於是他召集大臣,商議治國安邦之策。
謀士李斯進言:“陛下,當務之急乃是安撫民心。六國舊民習慣舊制,如今驟然歸秦,多有不適。可推行郡縣制,選派賢能治理各地,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
秦王深以為然,即刻下令施行。
與此同時,秦王亦不忘邊防之事。北方匈奴虎視眈眈,時常侵擾邊境。他命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以御外敵。
國內,文化方面亦大興變革之風。
統一文字,使得政令文書通行無阻;統一度量衡,促進商業繁榮發展。
如此一來,秦國在秦王嬴政的統治下愈發強大穩固。
曾經六國之地逐漸融合歸一,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就此崛起,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篇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國逐漸變得繁榮昌盛起來,其國力如日中天。
而作為一國之君的秦王嬴政,他的野心就如同那熊熊燃燒的烈火一般,愈發不可收拾地膨脹著。
某一日,嬴政偶然間聽聞了一個神秘的傳說。
在遙遠的東海之外,存在著一座仙氣繚繞的島嶼,據說那座島上生長著能夠讓人長生不老、永駐青春的神奇靈藥。
這個訊息對於一心渴望永生不死、永遠統治天下的嬴政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於是乎,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