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韓王:韓龍,你還有臉回來。我們大韓國的臉都丟盡了!(第1/2 頁)
韓龍一襲素袍,拖著沉重且疲憊的步伐,踏入韓國新鄭的城門。
往昔,這城牆於他是桑梓的守護壁壘,滿盈著親切與歸屬,可此番歸來,卻似一道冷硬囚籠。
將他困於無形的窘迫之中。城郭街巷依舊熙攘,叫賣聲、談笑聲交織。
可他耳中只剩一片嘈雜,心也被愁緒塞得滿滿當當。
彼時,他肩負使命奔赴魏國,投身於公孫衍擘畫的合縱大業,原以為那是韓國掙脫困厄、重現崢嶸的曙光。
在魏地,他周旋於權貴之間,唇槍舌劍、費盡思量,為凝聚合縱聯盟的心力,熬過無數個日夜。
各國使臣心懷鬼胎、討價還價,每一場盟會都暗流湧動,似平靜湖面下藏著噬人的旋渦。
可饒是公孫衍長袖善舞、謀略過人,這合縱之勢也不過曇花一現,各國私利至上,盟約脆弱得禁不起一場風雨。
轉瞬便分崩離析。
待韓龍回到韓國,往昔同僚目光躲閃,似在怪罪他白白耗費韓國財力、兵力,卻未換來半分實質庇護。
朝堂之上,他的諫言仿若秋風過耳,無人肯聽,那些關乎民生、軍備的良策,被棄之如敝履,統統石沉大海。
每一次求見韓王,都被內侍以各種託辭擋在殿外。
一腔熱血,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冷遇中漸漸冷卻。
韓王得知韓龍歸返,傳召他入殿時,臉色陰沉得仿若能滴出水來。大殿之上,氣氛壓抑得讓人窒息,韓王端坐於王座,怒目直視韓龍,未等他行禮完畢,便厲聲呵斥:“韓龍!你當初信誓旦旦赴魏,口口聲聲要為韓國謀生機,如今這般灰溜溜回來,作何交代?合縱一事,勞民傷財,我韓國割地賠款,換來的竟是一場空歡喜!”
韓龍“撲通”跪地,叩首道:“王上,臣知罪。合縱之局,本是良機,無奈各國各懷盤算,魏有親秦勢力暗中掣肘,趙欲爭盟主之位,楚只圖眼前小利,才致功敗垂成。可臣在魏,日夜未敢忘韓,亦有別樣收穫啊。”
“收穫?”韓王怒極反笑,“我韓國城池被秦蠶食,百姓流離失所,你所謂收穫何在?自那屈辱割城之後,我韓國元氣大傷,至今難以恢復,邊疆烽火未歇,秦軍虎視眈眈,你卻空手而歸!”
韓龍額頭冷汗如雨下,卻仍鼓起勇氣說道:“王上,臣赴魏,除助力合縱,另有隱衷。秦國近年崛起迅猛,靠的不僅是兵強馬壯,還有那精湛兵器冶煉、革新農桑之法。臣佯裝親魏投誠誠,深入魏都工坊市井,探得秦之冶煉秘技一二,若能在韓改良推行,我軍軍備可添勝算;且察覺秦使在魏廣佈眼線,窺探各國朝局、資源分佈,臣亦揪出不少細作,防住諸多機密外洩之險。”
然而,韓王怒火正盛,哪有耐心聽他細訴。“哼,說得輕巧!如今合縱已作古久矣,秦國可會等你慢慢改良軍備、肅清細作?我韓國被周遭列強環伺,如俎上魚肉,隨時有覆滅之危。你當初離韓,朝堂便有爭議,如今這般結果,叫本王如何向臣民交代?”
回想起割讓城池那不堪回首的過往,韓王更是痛心疾首。
彼時,秦軍壓境,兵鋒銳利,韓國邊境防線一觸即潰。
為求一時苟安,不得不忍痛割讓數座富庶城池,連帶城中百姓、財貨盡入秦手。土地的喪失,讓韓國稅賦銳減,可軍費開支因著緊張局勢只增不減,百姓苦不堪言,田間荒蕪,工坊停擺,市井間瀰漫著絕望悲涼之氣。
韓龍深知,此刻辯解無用,唯有用行動證明忠心與價值。“王上,臣願領罪,亦求王上給臣一次機會。現下雖艱難,卻非絕境。可重啟邊關貿易,暗中與他國互通有無,換購良馬、精鐵,充實軍備;再於國內選拔賢才,鑽研秦之冶煉、農事所長,不出數年,韓國或可自強。至於朝堂洩密、他國窺探之事,臣願親領一司,嚴查細究,保韓之根基穩固。”
韓王眉頭稍皺,神色稍有緩和,可疑慮仍存。“你說得倒是頭頭是道,可這些需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韓國還經得起這般折騰?朝堂之上,對你不滿之聲甚眾,你又如何服眾,確保諸事順遂?”
“王上,臣願立下軍令狀,若有差池,願受嚴懲。臣回韓後,已聯絡數位舊部,皆是忠勇幹練之士,願不計得失,為韓赴湯蹈火。且民間亦有諸多賢能,隱匿於市井田畝,只需王上恩准,廣納賢才,必能聚沙成塔,共克時艱。”韓龍言辭懇切,目光中滿是決然。
空曠而莊嚴的殿中,彷彿時間都凝固了一般,陷入了一種令人窒息的長久沉默。韓王端坐在王座之上,那威嚴的目光如同兩道冷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