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戰後新篇,山河重整(一)(第1/2 頁)
咸陽,這座曾經雄踞天下、霸氣四溢的都城,在硝煙的洗禮下,褪去了往昔那威嚴高冷、令人敬畏的外殼,如同一位歷經滄桑鉅變的遲暮英雄,雖遍體鱗傷、滿面塵灰,卻也迎來了命運的全新轉折。
當最後一縷硝煙悠悠飄散,各國君主懷揣著勝利者的豪邁與對未來的憧憬。
再度齊聚於這片滿是斷壁殘垣、焦土瓦礫的土地之上。
曾經金碧輝煌、雕樑畫棟,象徵著大秦無上榮耀與絕對權威的宮殿。
此刻殘破不堪,殿頂塌陷,牆壁斑駁,磚石散落一地,可即便如此,它依舊承載著劃分嶄新格局、奠定未來基石的厚重使命。
大殿之中,氣氛莊重肅穆,又隱隱透著幾分劫後餘生的欣然與慰藉。
趙王趙嘉,因其國在這場蕩氣迴腸的合縱抗秦之戰中表現卓越,麾下將領衝鋒陷陣、謀士運籌帷幄。
自身威望經此一役如日中天,自然而然地當仁不讓,牽頭訂立那關乎諸國命運走向、區域和平穩定的“新盟約”。
諸國君臣圍坐於那長長的案几四周,一幅繪製精細、詳盡標註著山川河流、城邑關隘的巨大地圖徐徐鋪展而開,眾人目光審慎且專注,仿若能透過那泛黃的紙張,看到未來各國阡陌相連、百姓安居樂業的盛景。
依循公平公正之鐵則,開啟了重劃各國疆界這項繁複而又意義深遠的大事。
秦國那廣袤無垠的舊地,猶如一塊剛剛被重新開掘的寶藏之地,引得眾人矚目。
劃分之時,考量周全細緻,依據各國出兵多寡,出兵多者,意味著其於戰火中投入巨大,犧牲眾多兒郎性命,自當多分土地以為慰藉與回報。
人口折損亦在權衡之列,那些因戰爭致使青壯銳減、村鎮荒蕪的國度,理應在土地分配上予以傾斜。
戰功赫赫程度更是關鍵指標,衝鋒陷陣、率先破關、海戰揚威等英勇壯舉,皆化作實打實的疆土權益。
丈量土地的官吏們,手持長繩、標尺,穿梭於各個區域,拉繩定界,手中筆毫不停,於竹簡之上詳細記錄每一處劃分詳情,一筆一劃皆為山河新秩序奠基。
新得之地設立郡縣,各國仿若選派珍寶般,精心遴選出賢能之士奔赴任職。
這些官員,來源廣泛,各具才情。有的出身寒門,卻自幼飽讀詩書,在陋室之中苦研治國理政之道,胸懷良策萬千,盼著能於荒蕪之地建起繁華新城,將滿腹經綸化作街巷煙火。
有的久歷官場,輾轉四方,深諳民政瑣事關節,知曉如何疏通政令、調和百姓矛盾,立志在頹敗之所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政令暢行、民心歸順。
為療愈那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累累創傷,輕徭薄賦之令仿若一場及時春雨,頒行四方,潤澤萬民。
往昔被繁重賦稅、無盡徭役壓得喘不過氣的百姓,肩頭重負頓減,仿若掙脫枷鎖的飛鳥,得以重拾鋤頭,走向那因戰亂而荒蕪的田畝。
田間地頭,沉寂許久的耕牛再次發出哞哞叫聲,農夫吆喝聲、鋤頭入土聲交織成一曲希望樂章。
水利工程大興土木,匠人們沿著河道安營紮寨,搬石築堤、疏浚淤塞,鐵錘敲打在石頭上,濺起火星,號子聲震得水波盪漾。
引清泉灌良田,只見那曾乾裂得仿若龜背的土地,漸漸被潤澤得鬆軟,禾苗破土抽芽,嫩綠在風中搖曳,彷彿在預告著未來豐收盛景。
鐵匠鋪裡,往昔徹夜不停打造兵器的急促錘聲悄然改變節奏,如今鍛造的是犁鏵、鋤頭,為農事助力,每一件農具都飽含著對新生活的期盼。
為防戰亂那陰魂不散、捲土重來,諸國約定裁軍。
校場上,陽光灑落,軍旗烈烈,往昔金戈鐵馬、兵強馬壯的大軍如今面臨新變。多餘兵卒解甲歸田,他們身著的鎧甲被小心收起,手中長槍換成耕具,帶著滿身硝煙味與戰場故事,融入鄉土。
田間多了勞作身影,村舍添了煙火氣息,曾經的赳赳武夫,如今成了耕地耘田的莊稼漢,化劍為犁間,是戰爭與和平的更迭。只留適量精銳,戍守邊疆,於高山之巔、大漠之沿,瞭望遠方,防外敵覬覦,守護國門。
於國內維持治安,巡街串巷,夜幕下身影矯健,護百姓安寧,成了市井間的守護神。
江湖門派紛紛入世,一展俠義擔當。“蒼山劍派”弟子一襲青衫飄飄,仗劍天涯,行走在山川古道、市井陋巷。緝拿盜匪時,劍出如龍,寒光閃處,賊人膽寒,還百姓太平。
扶危濟困間,傾囊相助,送糧給藥,暖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