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申老伯(第1/2 頁)
十幾年後,就是千禧年,新世紀了。
李蘭也是尷尬的摸了摸自己的齊耳短髮“我也不是在嫌棄,就是聽那些出過遠門回來的人說外面有多好多好,所以就把那些話想象成了畫面。”
“非晚。”李蘭將目光移向俞非晚,好奇道“你之前長大的城市是什麼樣子的?”
這還是李蘭第一次當面打聽俞非晚的過往。
俞非晚斂斂眉,回憶著她童年記憶裡的生活。
其實,她的童年,甚至是少年,也是灰濛濛的,最大的溫暖和色彩,就是媽媽給予給她的把毫無保留的愛。
媽媽在九十年代小尾巴的冬日,撿到了被遺棄在冰天雪地裡的她。
她的記憶裡,是下雨天會滴答滴答漏水的屋頂,是擺滿地面大大小小的接漏雨鍋碗瓢盆,是冬日裡綿軟香甜的烤紅薯,是過年時細細計算買到三個雞腿,是買不起油炒菜蘸一滴香油……
她和媽媽是受過苦的。
不對,受苦的一直都只有媽媽。
而她,被媽媽保護的那並不算濃密強大的語義下,在有限的貧瘠的條件下,給了她無限的愛。
經濟是不斷發展了,人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但不是所有人的日子都能隨著時代變好一起變好的。
她和媽媽相依為命的日子,直到她十幾歲時才漸漸有了起色,媽媽也累出了一身病。
俞非晚勾勾唇角,神情懷念“城裡有高樓大廈,也有破舊不堪的平頂屋,有一條條寬闊筆直的馬路,也有臭水流淌蒼蠅圍繞的小巷子。”
俞非晚低垂著頭,李蘭並不能看到她臉上的情緒。
“是啊,在哪裡都有過得好的人,也有過的不好的人。”李蘭淡淡的喟嘆一聲。
人生地不熟找空置要出售的小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大街小巷打聽一番後,也運氣好的尋到了一兩個院子,但都不太符合預期。
要麼太小,不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要麼就是太偏僻,上學上工做小買賣都不方便。
棚子下,李蘭吃著碗中的面,嘆息道“這可真是個體力活,也不知今兒能不能找下。”
“找不下,趕明兒還得再來。”
俞水山將碗裡的兩片肉分別夾在李蘭和俞非晚的碗裡,溫聲寬慰“這事兒也急不得,待會兒付錢的時候,我去跟麵館的老闆打聽打聽。”
“這家麵館生意不錯,每日來來往往這麼多人,指不定真能打聽出訊息。”
李蘭看著碗裡多出來的肉片,沒好氣的揚了揚眉“全家就你是病號,還給來給去。”
“非晚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得吃。”
“我這身體比牛還壯,哪裡還需要你把肉夾給我。”
“一片肉,快吃吧。”俞水山的聲音依舊溫和。
換句話說,俞水山是個情緒極其穩定的人。
內斂、溫和。
又理智、聰穎。
俞水山風捲殘雲又不失雅觀的吃完麵,站起身前去,抓緊時間跟難得閒暇,不拉麵的老闆寒暄。
俞水山文質彬彬,那股子書卷氣,這麼多年都不曾徹底消失,說起話來也好聽的很。
伸手不打笑臉人,麵館的老闆也就靠著收銀的櫃檯跟俞水山攀談起來。
一來二去,真就被俞水山打聽出些訊息。
俞水山道著謝,付了面錢。
麵館外。
“跟這個麵館隔了兩條街,有個院子,據老闆說,院子還挺大,就是好幾年沒住人了,收拾起來有些麻煩,院子的主家是一對老夫妻。”
“既然咱們也暫時沒有頭緒,不如按老闆的指點過去瞧瞧?”
俞水山指著不遠處的街道,徵求李蘭和俞非晚的意見。
靠著雙腿整整在城裡轉了好幾個小時的李蘭和俞非晚已經表達不出任何意見了。
一個字,就是去!
在俞水山的帶路下,一行三人來到了目的地。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巷道是染上歷史痕跡的石板。
巷子口,有一顆年歲久遠,枝幹粗壯的大樹,已經隱隱有綠芽冒出,樹下還壘著一個象棋盤和幾個石頭墩子。
俞非晚已經能夠想象出茶餘飯後,巷子裡的老爺爺們在棋盤上的隔著楚河漢界叱吒風雲。
巷子不算寬敞,但勝在乾淨,沒有堆積的垃圾,也沒有難聞的味道。
站在巷子口,就能聽到犬吠聲,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