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北伐元廷之議(下)(第1/2 頁)
張無忌一番慷慨陳詞,令殿內群臣無不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然而,正當眾人沉浸在對未來勝利的無限憧憬中時,領兵人選與出兵人數的問題,卻悄然成為了擺在面前的又一道難關。
“明王所言極是,然則領兵大將與兵馬數量,又當如何定奪?”
李善長輕聲問道,言語間透露出幾分謹慎。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陷入了一片沉寂。
眾人皆知,領兵大將需智勇雙全,方能擔此重任;而出兵人數,則直接關係到戰局的勝敗走向,不容絲毫馬虎。
“本王以為,領兵大將當以徐達、常遇春二人為首。”
張無忌目光堅定,望向徐達與常遇春,“徐達將軍沉穩持重,善於謀略;常遇春將軍勇猛果敢,所向披靡。二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定能不負本王重託。”
徐達與常遇春聞言,皆是神色肅然,抱拳領命。
“至於出兵人數,本王初步打算調集二十五萬大軍,分為五路,分頭並進。”
張無忌繼續說道,“徐達將軍領兵五萬,主攻山東;常遇春將軍亦領兵五萬,作為先鋒,率先突入河南;其餘三路兵馬,分別由湯和、李文忠、朱元璋三位將軍率領,各領兵五萬,分別攻打河北、山西與陝西,以分散元軍注意力,策應主攻方向。”
“然而,二十五萬大軍並非小數,糧草輜重、軍械裝備等皆需妥善籌備。”
劉伯溫輕搖羽扇,補充道,“此外,還需預留一部分兵力守衛後方,以防不測。”
“劉先生所言極是。”
張無忌點頭贊同,“本王已命人著手籌備糧草軍械,至於守衛後方之責,便交由藍玉將軍領兵三萬,負責鎮守江南,確保大本營的安全。”
眾將聞言,皆是精神一振,紛紛表示願意領命出征。
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李文忠卻突然開口:“明王,末將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將軍但說無妨。”張無忌微笑道。
“末將以為,二十五萬大軍雖多,但分散開來,每一路兵馬實則並不多。”
李文忠神色凝重,“元軍雖已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若我軍分散兵力,恐難以形成壓倒性優勢。末將建議,不如集中兵力,主攻一路,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擊潰元軍主力,再乘勝追擊,橫掃天下。”
李文忠之言,頓時在殿內引起了一陣議論。
有人贊同其觀點,認為集中兵力方能確保勝利;也有人反對,認為分散兵力可以分散元軍注意力,減輕主攻方向的壓力。
張無忌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李將軍之言雖有道理,但本王亦有考量。集中兵力固然可以形成壓倒性優勢,但一旦遭遇元軍頑強抵抗,短時間內難以攻克,便會陷入僵局。而分散兵力,雖每一路兵馬不多,但勝在機動靈活,可以互相策應,互為犄角。一旦某一路兵馬取得突破,其餘各路便可趁機發動攻勢,形成全面開花之勢。”
“再者說,本王已命人籌備了大量糧草軍械,足以支撐二十五萬大軍作戰所需。而守衛後方之責,亦已交由藍玉將軍負責,無需擔憂。”
張無忌繼續說道,“因此,本王意已決,二十五萬大軍分五路並進,務必一舉擊潰元軍,還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眾將聞言,皆是神色堅毅,紛紛表示願意領命出征。
一時間,殿內士氣高漲,彷彿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在前方招手。
張無忌站在點將臺上,威風凜凜地俯瞰著臺下那密密麻麻、士氣高昂的二十五萬大軍。
他一身金甲,陽光灑在上面,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只見他猛地一揮手中的令旗,高聲喊道:“眾將士聽令!今日,本王從金陵起兵二十五萬,北伐元廷!我們要一路由南向北,勢如破竹,奪回我漢家失去已久的燕雲十六州!”
他的聲音如同洪鐘一般,響徹整個軍營。
士兵們齊聲高呼:“誓要奪回燕雲十六州,一舉將蒙古人趕回漠北,恢復漢人江山!”
這呼喊聲震耳欲聾,彷彿能衝破雲霄。
遙想宋朝建立至今,已有三百餘年。
然而,這漫長的歲月裡,燕雲十六州卻一直被異族人牢牢掌控在手中。
先是遼國,後有金國,如今更是落到了元朝的統治之下。
北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飽受異族的欺壓和奴役,只能苦苦掙扎,苟延殘喘。
但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