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轉眼暑假要結束,妙元收錄道德經(第2/2 頁)
說的是人們私慾發展到過甚,自己內心就會糾結痛苦,然後他自己自然就會迴歸,這就是無名之“樸”的厲害。因為這個無名之“樸”常存無慾呀。就因為沒有慾望,天下將自己迴歸安定。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理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這裡的意思是說,合於道的德不表現為德,這是真正的德。不合於道的德,看似沒有失去德性,實際是沒有德。合於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無心之心為己心,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不合於道的作為是這樣的,以有心之心為己心,謙流表面,實際就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功勞。
注重仁的人,做事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注重義的人,做事是堅守自己的原則。注重禮的人,做事沒有得到回應,就會伸出胳膊強拉硬拽。
所以,失去了道才講德,失去了德才講仁,失去了仁才講義,失去了義,連原則都不要了,才強拉硬拽。所以說,禮啊,就是忠和信的末尾,混亂的開始。那些所謂的先知者,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蠢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淺薄。處人樸實不虛華。故要取“道”棄“禮”。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裡的意思是說,往昔得到這個“一”的,是這樣的,天得到這個“一”才會清明,地得到這個“一”才會寧靜,神得到這個“一”才會靈動,谷得到這個“一”才會生長,諸侯和王上得到這個“一”才能讓天下執行不離正確的法則。這給我們傳達了這樣的事實,天沒有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地沒有寧靜恐怕就會塌陷,神沒有靈動恐怕就會停歇,谷沒有充盈恐怕就會枯竭,萬物沒有生髮恐怕就會滅亡,候王沒有治世的法則,天下恐怕就會顛覆。
所以說,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所以侯王自己稱自己為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本嗎?除非這樣,才能通達最美的讚譽就是沒有誇讚的妙理。
所以,有道的治理者不願意如玉一樣華美,寧願像石頭一樣堅實樸素。這段文字裡的“一”說的是孕育天地萬物生命的那個根本,此種存在無形無相,但又如無存在,亙古不失,一切都是它在運作。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裡的意思是說,迴歸就是道的動態了。為什麼迴歸就是道的動態呢?而不是散發呢?根據下文,一切的萬物生於“有”這個名,“有”的這個概念如果不辨識,不分別,不命名,它和無沒有什麼差別,復歸於無,故說迴歸就是道的動態了。
什麼是弱者道之用呢?根據下文,有既然是對道本覺明的妄認而名,那麼有中遍滿道本虛明的本質,此虛明就是道的用處,故說弱者道之用。
後面兩句是說,天下的萬物生於有,這就是說萬物只是概念而已,有散開來就是萬物了。有生於無是說,有的這種概念是從無的虛明中產生的。
:()迷霧星球的曙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