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梁太祖朱溫(六十三)(第1/1 頁)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六月乙卯日,一個尋常又不尋常的日子,朱溫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目光深邃,彷彿能穿透時間的迷霧,看到未來的風雲變幻。他緩緩開口,一道旨意如春風化雨般灑落,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北面都招討使、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聽令!即刻率領大軍,屯駐於邢州、洺州之地,以備不時之需。”
楊師厚,這位久經沙場的將領,聞言立刻跪拜領命,心中雖有千般思緒,卻也知軍令如山,不容遲緩。他起身,目光堅定,彷彿已經看到了即將到來的戰場,以及那勝利的曙光。
丁巳日,天空依舊湛藍,卻多了幾分不祥的陰雲。鎮州、定州的軍隊,如同脫韁的野馬,肆意踐踏著和平的土地,侵擾了寧靜的湯陰。訊息傳來,皇宮內一片譁然,朱溫更是怒不可遏,他深知,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侵擾,更是對皇權的挑釁,對國家尊嚴的踐踏。
於是,朱溫頒佈了一道詔書,言辭犀利,字字珠璣,彷彿一把利劍,直指那些背叛者:“常山之地,自古忠良輩出,而今卻背叛道義,易水之畔,本應清澈如鏡,卻也效仿其行。他們引誘外族戎兵,擾動我國邊疆,向南侵犯相州、魏州,向東出兵邢州、洺州,其罪當誅!因此,我派遣將領出徵,為民除害,實乃迫不得已。然,剛剛頒佈赦令,不願食言而肥,故寬恕之後再行討伐,實屬無奈之舉。更何況,聞此次謀反之始,並非帥臣之意,乃是奸佞之人從中挑撥,秘密勾結外人,暗中與沙陀結盟。彼等既恐罪責難逃,遂生離叛之心。今雖出征,已動干戈,但仍開詔諭之門,不阻歸降之路。王熔、處直二人,尚未削爵除名,若其翻然悔悟,不遠而復,必復其舊職,保其前功不沒。若有人率眾歸順,攻佔州郡以效忠朝廷,亦將特加賞賜,以期歸順者眾,免使疲民受苦,同時向汙濁之世展示朝廷維新之志。應令行營都招討使及陳暉,于軍前依此敕文招諭,以安眾人之心,特顯朝廷之恩德。鎮州之地,只治罪李宏規一人,其餘人等,一概不予追究。”
詔書一出,舉國震動。人們紛紛議論,有的讚歎朱溫的寬宏大量,有的則擔憂未來的戰局。而朱溫,卻在這份詔書中,展現了他的智慧與遠見,既表明了討伐的決心,又留下了歸降的餘地,既懲罰了首惡,又寬恕了無辜。
與此同時,朱溫還下令修建天宮佛寺,以求佛祖保佑國家安寧,百姓康泰。這一舉動,無疑又給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與安慰。
再說湖南之地,遠離京城,卻也感受到了這股動盪的氣息。潭州的僧人法思、桂州的僧人歸真,兩位高僧,心懷慈悲,眼見天下大亂,百姓受苦,便請求朱溫賜予紫衣,以示其對佛祖的虔誠與對國家的祝福。朱溫聞訊,欣然同意,並派使者將紫衣送至二僧手中。二僧得此殊榮,感激涕零,更加虔誠地誦經唸佛,為國家祈福。
轉眼間,七月已至。夏日的暑熱依舊難耐,而朱溫的身體卻開始出現了不適。或許是連日來的操勞過度,或許是年齡不饒人,朱溫的身體每況愈下,對秋日的暑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從辛丑日開始,朱溫決定親臨會節坊張宗奭的私宅居住,以避開皇宮中的悶熱與繁瑣禮儀,尋求一絲清涼與寧靜。
這一決定,無疑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宰相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工作習慣,轉而前往歸仁亭子處理政事,而崇政使、內諸司及翰林院等重要機構,也都被安排在河南縣令的官署中辦公。這樣的安排,雖然有些倉促與不便,但眾人皆知朱溫的身體狀況,也都默默接受,盡心盡力地處理著各項事務。
然而,朱溫的這次“微服私訪”並未持續太久。到了甲辰日,朱溫的身體狀況似乎有所好轉,或是出於對朝政的牽掛,他終於回到了皇宮內,重新坐回了那個屬於他的龍椅之上。雖然身體仍顯虛弱,但朱溫的眼神卻依舊堅定而有力,彷彿在向世人宣告:無論身體如何,他都將堅守這片江山,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