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五行針術出醫門(第1/2 頁)
氣氛異常的融洽,雙方都有意,所以合作談的很順利,還沒有等到掌教出面,各方面的細節都敲定好了。
等到掌教那邊空出時間來,敏喆這邊連協議都擬定好了,就等著楊掌教過目後,雙方簽字蓋章就行了。
大體就是柳源醫派三系會輪流派駐人手在茅山道醫館支援,負責坐堂收診,帶訓新人,合作研究道門藥方,開發茅山當地的藥材資源,茅山這邊會拿出道藏來共同研究,不定期地邀請其它門派的道醫過來交流……
總之雙方都挺滿意,基礎目的都達到了。
柳源醫派這邊的簽字代表不是寧思德,也不是大師伯宛書國,而是二師伯鄭濟誠作為代表簽了字。
持林對兩人也不是太瞭解,他還是第一天見到這兩個師伯,此時他雖然代表著茅山派這一邊,卻還是和小柏洪長明還大師伯二師伯帶來的幾個弟子坐在一起。
這邊也算是他的同門師兄了,若不是因為他,兩邊人也不會坐在一起談合作了。
“說起來我柳源醫派和道家也是很有淵源的。”
大師伯宛書國見二師弟簽了字,感慨地笑道。
“哦?願聞其詳。”
楊掌教心情愉快,並不僅僅是茅山藥門雛形已成了,而是因為從昨晚得知了持林已經晉階突破後,他的心情就一直激動著沒有平靜下來過,茅山復興有望啊。
今天不管是誰和他說話,他都面帶笑容,極是平易近人,和以前那嚴肅模樣判若兩人。
宛書國見楊掌教很是配合,他也就更有了表達的慾望,這也是一種拉近感情的機會嘛。
“我們柳源醫派傳到現在也不過才第三代,創始人就是我們師父鄭浦生,也就是二師弟的父親。”
鄭濟誠微笑地點點頭,沒有插嘴,謙和地坐下,不搶大師兄的風頭。
“戰爭年代,我們師父那時還年青,做為國民軍的戰地醫生,在戰場上救治受傷的軍士。
就是在那時,遇上了一個道門的醫生,一手的針灸術出神入化,挽救了許多受傷軍士的生命。
當時戰爭激烈,每天的傷亡軍士很多,多一個醫術好的醫生就能讓受傷的軍士多一份活命的機會。
那位柳姓的道醫高手,見我師父天分出眾,就在戰場上指點了師父醫術,將五行針術相傳。
只是戰場動盪,之後他和柳道醫失去了聯絡,以後再沒有他的訊息。
雖然沒有拜師,但我師父也算是那位柳道醫的門人弟子。
所以師父憑藉這一手五行神針成為名醫,開山立派後,感念柳道醫,就將本門取名叫柳源醫派,讓我們這一派的後人,都要時時記得這位為國為民的柳道醫。”
“國難當頭,道士下山救世,曾經我茅山三宮五觀,人去觀空,全都下山抗戰,戰爭平息後,回山者十不足一……他們都是英雄。”
楊掌教也是感嘆一聲,“當時聽前輩們說起戰爭時,犧牲在戰地上道門先輩不知凡幾,也不知道這位柳道醫是哪門哪派哪座寶山的,希望他能平安回山了。”
“聽我父親說,只知道他是姓柳,是廣東那邊人,別的就不知道了,哦,父親還說過,那位柳道醫曾經提起過,他的炙術比針術更強,只是戰場上缺少材料,灸術又沒有針術來的快,所以只傳了五行針術給父親。”
鄭濟誠補充道。
“哦,艾灸術嗎?又是廣東人,又會艾灸,他不會是鮑氏醫門的門人吧?”
“鮑氏醫門?”
柳源醫派的一眾人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醫者門派。
無論是宛書國鄭濟誠還是寧思德,他們三人哪個不是江南一地的名醫,對於國內的醫者名門哪怕不認識沒有交流過,也是有耳聞的,只是這個鮑氏醫門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呢。
“這是道醫門派,你們民間醫者不知道也正常,這個醫門也是最近幾年才參加道門交流,貧道也是因為這個醫門和南茅山大有淵源才關注的。”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眼坐在人群中的持林,心道,這個孩子沒有回茅山就拜了寧思德為學師,竟然可能還和鮑氏醫門扯上關係了,這也是天意啊,真不愧是葛氏後人。
“說起來,這個醫門,和持林也是有關係的。”
他笑著道。
“哦?”
這回輪到柳源醫派的人驚訝了起來。
這麼巧的嗎?
“鮑氏醫門在廣州越秀山,門長不多,卻個個都是國手級的道醫高手,卻是隻接診修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