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婚禮準備(第1/2 頁)
一眨眼便到了三月,萬物復甦,繁花似錦。
呂賢鐘的婚期也臨近了。
婚期前七天,呂賢鍾和嚴象賢兩人攜手與雙方父母商量好了,這一次他們要辦一場“文明婚禮。”
所謂“文明婚禮”,風尚有三:
一曰男女雙方有發言權,不僅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一點與兩人正好契合。
二曰子女自立,不再依賴於家庭。
即結婚後兩人會搬出去住,透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經濟和地位上的獨立。
這一點嚴氏他們也不太擔心,因為已經為呂賢錫買好了婚房,他們只用負擔自己的生活費用即可。
就算生活太過拮据也沒關係,反正兩家隔得近,偶爾回來改善改善伙食還是沒問題的。
三曰節儉辦婚事。
因為兩人要經濟自立,所以父母也不必在婚禮上鋪張,為他們各自提供金戒指一枚,禮服一套即可,這樣可以避免婚後經濟拮据,生活困難。
這一條嚴郎軒有些反對,他認為此舉拂了他的面子,會讓外人親族以為他沒本事。
周氏登時大怒,一巴掌就給他呼了過去,罵道:“人家說了,婚禮不是你來舉辦,是人家孩子自己的事情,你充什麼面子?花個千八百兩的辦個婚禮,讓他倆喝西北風去啊!?”
嚴郎軒捂臉,沒敢繼續說什麼,就這麼定下了婚禮制度。
呂賢錫震撼於舅母的霸氣,一時間十分敬佩舅母。
沒人在意呂賢錫怎麼想,大家都忙著為婚禮做準備。
婚禮前六天,眾人一同商議好了婚禮宴請的賓客名單,擬定了請帖。
由於嚴郎軒和嚴氏的家族都遠在安徽,他們只是去信告知;呂家就更不用說了,嚴氏等人壓根就不想請,連信都沒去。
所以本次主要宴請的賓客只有周氏的族人和塘沽的一些親友。
因此,眾人決定婚禮到天津去辦,一來嚴家這小屋著實難以容納這麼多賓客,二來也可以免除嚴象賢外家的長輩們奔波;第三嘛,周家一個親戚在天津開了飯館,也算是為他倆省下了一筆場地費用,只用支付宴請的菜品成本即可。
婚禮前五天,嚴氏和周氏帶著一大家子兒女出發前往天津,準備為呂賢鍾和嚴象賢添置金銀首飾,購置禮服,也為呂賢錫、呂賢鈖購買一套得體的伴娘服。
塘沽城緊鄰北河1,從北河坐船可以直抵天津。
在塘沽上船,最吸引呂賢錫注意的就是對面那座四四方方的土城,土城上開了幾個窗,從中露出了黑壓壓的炮口,這便是大沽口炮臺了。
這座炮臺是北京和天津的門戶,更是軍事要地,咸豐十年(1860年),僧格林沁將軍曾在這三次抗擊英法聯軍,最後被英法聯軍的炮彈轟倒。
如今,這座炮臺早已重建,卻依稀能看到被轟炸的痕跡。
呂賢錫心中一嘆:國家落後,山河破碎,就這一方小小的炮臺,真的能守住大清江山嗎?
她並未感傷太久,因為船上皆是歡聲笑語,大家都在期待著呂賢鐘的婚禮,紛紛討論著禮服要什麼款式。
小船沿著北河西行,約莫行駛了一個時辰,北河西岸出現一片還在建設的西式建築,其中許多穿著汗衫的中國男人正在為洋人建造新的屋舍。
周氏指著西岸建築介紹:“這是去年新劃的德國租界,今年才剛剛開始建,塘沽也有不少人到這來做工掙錢呢。”2
德國租界向北,則是英國租界和法國租界。
這兩國已在紫竹林呆了三十餘年,其中區域規劃已然成形,雖然比不上上海的租界繁華,但其中飯館、報館、教堂、醫院等基礎設施十分完善。
小船繼續向北而行,遠遠看到一座彩虹形狀的鐵橋。
周氏有些興奮:“虹橋到了!咱們要下船了!”
下了船,呂賢錫才切切實實地看清了天津城。
天津城外,厚厚的城牆將整座天津城包圍,一眼望不到頭。
這城牆雖然只由石土堆砌而成,隱隱透著古樸,但卻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恢弘,這是六安城從未給呂賢錫帶來的感覺,一種被保護的感覺。
天津城城牆呈梯形,下大上小,看起來站得極為穩當,整體像是一個塔樓,完全可以想象到裡面有多大的空間,說不定還會有盤旋而上的樓梯,為城牆上計程車兵提供庇護。
城牆外的建築稀少,地面平臺,只有滔滔不絕的北河水與城牆遙遙相望,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