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訪名士(第1/2 頁)
接下來幾天,英斂之又帶著呂蘭清拜訪了剩餘的幾人。
呂蘭清與他們交談甚歡。
其中,呂蘭清最喜歡的是盧木齋。
盧木齋已年近五十,他曾是貧戶子弟,二十九歲才考取舉人,為官十餘年,他形成了寬厚仁義的性格,對呂蘭清十分和藹,也樂意為她解惑。
盧木齋去年被提拔為保定關東大學堂的監督,個人對教育也有很多見解。
他告訴呂蘭清,辦學應當守尚武、尚實、尚公之典,植德育、智育、體育之基。
這與呂蘭清不謀而合,她也認為育人當以“德、智、體”全面教育。
盧木齋還十分贊同呂蘭清的“母教乃教育之根基”的說法,聊到興處,竟然還升起了開辦啟蒙學校的興趣。
當知道呂蘭清一直沒學八股文時,盧木齋還稱讚不已,同時道:
“科舉實乃我國教育不振之根源。千百年來,朝廷皆以科舉取士,然而所考核的不外乎制藝、詩賦、小楷之類的無用之學,多少文人志士費力鑽研,窮苦老死而不悔,顛沛流離而不悟。”
“舉國上下皆以求取功名為榮,就算現在開設不少新式學堂,其中學生亦以人脈擴張、考取功名為目的,無心學習,更無報國之志,以致新學教育與開辦初衷背道而馳。”
呂蘭清深以盧木齋的見解為然,苦惱道:“若要根除此狀,只能廢除科舉,各行各業分別以專業為題設考,如此才能選出合適的人才。可科舉制度已延續千年,廢除恐怕不易。”
盧木齋自然知道不易,但還是道:“此事待日後我與總督提及,他善納雅言,心繫國家,也許能有所改變。”
除了盧木齋,呂蘭清對其他人也有較為深刻的印象。
梁士詒是目前北洋編書局的總辦,據英斂之介紹,他去年參與朝廷新設的經濟特科考試,名列前茅,卻因為名字中帶有梁啟超的“梁”,和康有為字“祖詒”中的“詒”,被有心官員稱為“梁頭康尾”,讓慈禧太后以為他是康梁同黨,所以沒有錄用。
“那他怎麼能成為北洋書局總辦?”呂蘭清好奇。
英斂之嗤之以鼻:“朝廷不願意用,袁世凱當然會把這些人才收入囊中了!”
呂蘭清笑道:“聽說總督幕府人才眾多,難道都是因為這些原因進入總督幕府的?”
“朝廷不用是一方面,袁世凱財大氣粗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英斂之道,
“據我所知,他幕府中人,基本都能撈到一官半職。在職期間,除了俸祿,每月還會額外給車馬費、餐補費、住宿費等補貼,零零總總加在一起,收穫頗豐。”
呂蘭清揶揄道:“總理不會羨慕他們吧?”
“我羨慕!?”英斂之不屑,“又不是沒找過我,不過我不願意去而已。”
他說道:“袁世凱之幕府,有親友、有下屬、有留學生、有落榜人,不下百餘人,整個直隸地區的官吏,大都是他的幕府,每每開會,袁府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
“現在他還算忠於朝廷,若是有朝一日他生了狼子野心,反了大清不無可能。”
聽完英斂之的話,呂蘭清對袁世凱也算有了一番新的認識。
再說姚石泉,姚石泉名為姚錫光,算是一名武將,從政以來多任軍政之職。他去年與人和合辦了華北一所女子學校,因此,英斂之才會為呂蘭清引薦他。
他對於教育確實有較為獨特的見解,也十分支援女學開辦,與呂蘭清也算志同道合。
姚石泉之後,呂蘭清又拜訪了林墨青和王祝三。
林墨青是天津本地人,本來只是一個生員,庚子事變後對國家前程憂心忡忡,立志辦學,又正好遇到了在天津任學務部長的嚴修,被提拔為學務與他一同開辦了幾所私立學校。
去年受袁世凱所託,又開設了天津官立兩等小學,這也是天津第一所官立小學堂。
或許是因為他學校教授的都是小孩,所以林墨青認為學堂教育必須與家庭教育相配合;而欲家庭教育好,又在乎有賢妻良母的輔導,才能受到事半而功倍的效益。
雖然呂蘭清認為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母親承擔,卻十分高興林墨青認可了“母教”的作用。
兩人當天越聊越深,一直聊到天黑才依依不捨的辭別。
臨行時,林墨青還對呂蘭清道:“今日與呂小姐一談,才知女子亦有大才,他日我必定籌辦女子小學堂,屆時再邀呂小姐至學堂任教,如何?”
呂蘭清欣然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