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第1/2 頁)
的經驗總結,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至於鄧廣,他主要就是負責練兵軍備。
成年男丁和女丁都要負責操練,其中優秀者可以提拔到白虎營裡面,然後白虎營的每日肉食再新增一倍。
不願意當兵,或者身體素質不夠,那就負責種田,但也得有基本的武裝能力。
至少得保證有人侵犯的時候,能夠拿起刀反抗。
所以除了老人和嬰兒,楊秋實行的是全民皆兵。
當初選擇這座山,主要因為裡面煤礦資源多,而楊家寨這裡,還有鐵礦資源。
所以這幾年,楊秋一直囑咐鄧廣不停鑄造武器,但遺憾的是,由於吸收的三百多人之中只有一個鐵匠,所以這速度它就快不了。
哪怕鐵匠按照楊秋要求收徒,並且教會一個獎勵豐厚的糧食金錢,但還是受限於大環境。
實在是人太少,所以它沒法擴大生產力啊。
而楊家寨的重心還是在每年種地養豬上,這世上其他事情都可以延後,唯獨飢餓不能延後,那是會死人的。
所以不管有多少規劃建設,不管武力值有麼重要,種地都是最重要的是事情。
而養豬吃肉,那是奢侈行為。
但由於有鄧家祖傳的養豬技術以及和鄧家跟著一起逃亡過來的專業養豬人員,所以養豬場拓展得更好。
至於種地,楊秋倒是在這上面栽了幾個大跟頭。
最開始選擇這塊地的時候,楊秋按照書籍的指導燒荒開墾山地田土。
接著,楊秋就購買了農家有機肥,各種高產種子,
尤其是以前印象當中穿越必備的高產紅薯土豆玉米,再加上這個世界本來有的麻、黍、粟、麥、菽。
本以為糧食問題可以輕鬆解決,最大的問題就是開荒艱難,山地燒荒太慢。
然而實際情況給了楊秋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首先,土豆確實是高產種子,但楊秋在幷州。這裡大部分割槽域是未來的山西,所以這是北方。
然後,東漢末年包括三國,這時候的氣候極其乾燥寒冷。所以北方遊牧民族才不斷南下,因為草原生存環境惡劣得不行。
而土豆的種植需要溼潤的土地,尤其是發芽期,需要土壤土壤含水量到達百分之四五十左右。
而幼苗期之後,需要水分更多了。
可是這是在乾旱冰冷的北方啊,所以種植土豆計劃破產。這裡的土地種植的土豆不僅產量少,還直接腐爛……
之所以北方現在大量種植粟和小麥,那就是因為粟和小麥比較抗旱。
原本漢朝北方是種植水稻的,因為那時候北方降水量還行,有些地方還水稻高產。
可是天氣直接逼得漢朝在北方提倡種植小麥和粟了。
至於紅薯,楊秋也在這上面吃了個虧。這紅薯確實是個高產抗旱耐貧瘠的農作物,然而它不能在同一塊土地上連年種植。
因為重茬種植紅薯,會導致紅薯長勢不良,生長緩慢,不結薯,結薯不多,病蟲增多等問題。
所以這也是個湊合的食物。
不僅如此,紅薯作為主糧纖維多,營養低不管飽。吃多了還反酸燒心,沒有老祖宗的五穀好。
當然,都餓得要死了的時候,倒也可以湊合。
所以紅薯不能做主糧,只能做個輔助糧食。
幸好玉米是真的挑選出了抗旱適合山地種的型別,總算沒有踩到坑。
後來,楊秋還挑選出了抗旱的高粱米。
不過高粱米這個食物吧,口感差,味道澀,難消化,容易便秘。
但這東西適合釀酒,在歷史上發展成為了白酒最重要的原材料。
不過楊秋現在沒機會做生意,所以湊合著當食物吃。
畢竟外面的人都餓得快死了,現在這裡的食物有再多的口感問題,那都屬於富貴病,有得吃就不錯了。
當然,大家喜歡的還是五穀,不愧是祖宗親自選定的食物,實在是其他食物追趕不上。
至於種地過程中的蟲害問題,輪種問題,楊秋雖然抄寫了不同糧食的種植方法。
然而書籍只有指導作用,現實情況是總會有解決不完的問題,所以楊秋將培養農官當成了重中之重。
這裡收留的老人們,那是種了一輩子的地了。
楊秋讓老人們將不同糧食的種植經驗記錄下來教導人,因為大部分都不會寫字,所以楊秋就派個人幫助這些老人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