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90(第2/2 頁)
在長安這麼久了,也應該明白這些話勸說了沒用啊。
因為以前早就有人幹過這回事兒了,最後發現楊秋本人聽了就當沒聽。
這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君主,所以下面人最後也只能放棄,然後將目光放在下一代身上。
因為還沒有生育子嗣的原因,好些人都圍在了楊冬的身邊進行洗腦。
好在楊秋這個妹妹專注化學理工,從小就熱愛這方面的知識,楊秋也由得她折騰,導致那群人扼腕嘆息,下一代好像也洗腦不成。
至於楊秋的父親母親,對不起,完全聽不懂這些人在嘮叨什麼。
“鄭公是想勸說我,還是為了在史書上留個名?”
鄭玄又不是傻子,應該知道自己勸說成功機率不大,但他還是決定做這件事情。
要麼就是賭一把,要麼就是另闢蹊徑,在史書上留個勸諫美名,這是楊秋猜測的。
“或許吧,若此生無緣一見,恐將成為終生之憾。
畢竟,世人皆以為大王將來必能君臨天下。鄭公縱使不能左右大王的治國方略,至少也應在未來的史冊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如此,這場見面就不會是緊張的辯論,反而可能只是平和的討論。
大約鄭玄也只是想說一說自己的見解,然後在史書上留下兩人會面談論的對話,未來由後人評說誰對誰錯,也許對方是這個想法。
“蔡公,若是如此,那天你也親自到場,把這場對話記錄在史書之上吧,對錯交給後人來評判,我想鄭公應該不會有意見。”
辯經是變不贏的,更何況這些人還擅長斷章取義,微言大義。
但若是不辯經,只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給後人留個記錄倒是有趣。
蔡邕也覺得這個想法不錯,何必辯論輸贏,這天下又有多少道理能辯個明白。
不過說到記載史書這件事情,蔡邕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他一直在負責給漢朝修史,已經寫到了劉協登基到死亡這幾年發生的事情。
有一個人幾乎是繞不過去的,蔡邕在猶豫這件事情寫不寫進去,雖說史學家應該秉筆執直書。
但現實當中,大家都知道不是這麼回事兒。
“你是說要不要記載,胡月當年入選了劉協後宮做貴人這樣事情?”
蔡邕點頭,有些話自然是不能明說的,但聰明人也不必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