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世民的現代之旅(二修)(第2/4 頁)
並!”
“這,允許狹鄉遷往寬鄉本意是在狹鄉土地不足授的情況下實行的善政,竟然會成為均田制崩壞的罪魁禍首?”李世民有些不理解。
“罪魁禍首稱不上,還有幾個重要的原因是,
一、貴族官員授田越來越多。官貴永業田,為親王一萬畝,正一品6000畝,從一品5000畝,正二品4000畝,從二品3500畝,正三品2500畝,從三品2000畝,乃至九品也有200畝,這些看起來不多,但是大唐立國至今有16年了,這期間給官員授出去多少田了?
二、人口滋長的速度越來越快,均田制崩壞的情況就不可逆了。唐初之時,人口不過200餘萬戶,但是立國不過35年戶數就增長到380萬,人口幾乎翻倍,而到了神龍年間,戶數達到了615萬戶!均田制在這個人口增長速度下想不崩潰都不可能!均田制是府兵制的經濟基礎,均田制崩潰,府兵制自然也隨之崩壞。
三、兩稅法的實行加重了百姓的生存壓力。”
也有人把均田制和府兵制的鍋全部甩給武則天,因為都是在她執政時期崩潰的。
但是有一說一,她最多是加快了這個結果的產生,這個制度的崩潰是必然的,且不可逆的。
李世民陷入沉默,唐初長安這種地少人稠的區域,均田制現在這個時間都無法足額授田了。
之前只想著要恢復開皇盛況,如今一看竟是大唐的催命符!
“那該如何抑制土地兼併呢?還請趙郎君教世民!”李世民誠心求教道。
“我也只能出個緩解的主意,沒辦法根治。”趙崢無奈道。
大唐開國之初都做不到把土地全部收歸國有,更何況現在。
“能緩解一時也是為我大唐續命了!請趙郎君不吝賜教!”李世民深深一禮。
趙崢見李世民絲毫不在意身份,心下也是有些動容:
“陛下不必如此,這方法我現在覺得只有兩個辦法比較靠譜。
第一推行精耕細作,如果精耕細作實現了產量翻倍,那麼意味著只需要原來一半的耕地就可以養活現在的人口,如此就算人口增長一倍也能承受。
第二減少對職官的授田,或者增加對大地主的農業稅,土地終究是有限的,官員貴族佔據太多,那麼剩下的土地就養不活百姓,百姓除了造反求條活路還能怎麼辦呢?”
其實還有一點趙崢沒說,府兵制崩潰除了跟均田制有關,跟軍人的地位下降也有關。勳官十二轉,但是實際的政治地位上不去,大唐誰把上柱國當回事兒了?
貞觀時期李世民還經常跟著士兵一起練習騎射,府兵感受到自己收到重視,自然有榮譽感,哪怕知道打仗自己是虧本的,也願意去幹。
後面府兵都紛紛逃避兵役,誰愛去誰去,老子反正不去。
“從魏孝文帝實行均田令至今,前朝900萬戶而不崩潰,為何到我大唐不過600萬戶就要崩潰了?”李世民本能察覺到異常的地方。
前朝巔峰時期900萬戶,也沒什麼問題啊?
這tm我哪兒知道,問到我知識盲區了,我又不是歷史專家!
“這個我倒是不清楚了。”
趙崢秉承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直接表示我不道啊!
“是世民苛求了,但是你說均田制與府兵制不到百年便崩潰了,為何還能再堅持200餘年?”
“均田制雖然崩壞,但是百姓還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甚至開元年間,人口達到極盛,是難得的盛世。而且府兵制崩壞後,實行的是兩稅法與募兵制,府兵既然用不了,朝廷就只能花錢養兵了。”
“盛世?後世子孫竟是實現了盛世了嗎?既然均田制的崩壞不足以讓大唐滅亡,為何你把原因歸結為均田制與府兵制度的崩潰?”李世民化身十萬個為什麼繼續追問。
“額,我說的是首先,而不是說均田制與府兵崩潰是導致大唐滅亡的直接原因。
其一,有安史之亂,兼任三鎮節度使的番將安祿山造反這是大唐衰落的開端。
其二,為了平定安史之亂,參與平叛的將領被授予節度使之名,地方軍政一把抓幾乎就是實質性的藩國,而且藩鎮看出中央虛弱後,藩鎮選擇坐大。但實質上,藩鎮之亂在於兵而不在於將。
因為募兵制下,這些兵是誰給錢打誰,打誰能搶到錢就打誰。
玄宗時期,經過百餘年的磨合,河北之地已經歸心,河北之地雖然有三鎮叛亂,但是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