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第2/2 頁)
&esp;雖然袁春跟四皇子在揚州不過只呆了大半年,也就是這杏林醫苑剛剛建好了月餘他們倆就離開了揚州回到京城,但是這並沒有影響杏林醫苑的持續執行。
&esp;&esp;畢竟從一開始,袁春就是動嘴不動手的,而且她還請張友士一邊兒跟她探討一邊兒把相關的東西記錄下來。
&esp;&esp;原本空泛的東西一旦記錄到紙面上,就會顯得正式了不少。而且也更加不容易忘記了。
&esp;&esp;不但如此,還可以事後反覆翻閱、推敲、修訂,如此一來,倒是直接弄了一份《杏林手冊》出來,算是最早期的校規兼教材了。
&esp;&esp;這《杏林手冊》既然是這種用途,那裡面的東西肯定就是包羅永珍了。
&esp;&esp;但是總有部分是重點領域,也是最容易出成效的。
&esp;&esp;比如丸藥製劑的製作和儲存方法。
&esp;&esp;這些東西其實張友士原本就會——畢竟人家可是醫術高超的本地名醫,這種基本的技能那肯定都是點滿了的。
&esp;&esp;但袁春說的是提升版——片劑和顆粒沖劑的製作,這難度就大了。
&esp;&esp;不過她的本意也並不是想要改良藥品形態,而是想要透過這種方式降低藥品成本,也讓它們更容易被儲存運輸,這樣才能達到惠及普通、特別是底層民眾的作用。
&esp;&esp;這事兒顯然並不容易實現。
&esp;&esp;袁春絞盡腦汁回憶自己那些淺薄的醫學基礎知識之餘,還把系統騷擾得幾乎發瘋,又跟張友士等好幾個杏林醫苑招攬的名醫們討論、試驗了好幾個月,才總算有了個大概的方向。
&esp;&esp;第一批產品恰好是袁春跟四皇子離開揚州趕赴京城的那日投產的。
&esp;&esp;張友士忙著守著那藥爐,甚至沒有功夫來給袁春和四皇子他們倆送行。
&esp;&esp;好在不管是袁春還是四皇子,都不是講究這些虛禮的——藥品投產那當然是比給他們送行更重要的事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