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1/2 頁)
</dt>
&esp;&esp;這孩子真是個寶藏男孩兒。
&esp;&esp;康師傅起了興致,索性將薛攀帶在身邊兒,越是接觸越是感覺這孩子哪兒哪兒都深得他心——要不是左右勸著這哥兒年紀還小,又有寡母幼妹要照顧,最重要的是還沒出孝期,不好就這麼給官職,他還真想著賜一個御前行走,讓這小子跟著保成、老四、老十三他們當差去。
&esp;&esp;總感覺有這小子在,他這三個兒子的關係也好了不少。
&esp;&esp;可惜了,既然現在時機未到,那就再等兩三年,讓他再成長成長,把金陵城的事兒料理清楚了也不遲。
&esp;&esp;康師傅暗暗下定了這個決心,對薛攀的觀察和考核愈發上心。
&esp;&esp;這一日到了寶應,康師傅率領眾人下了御用大船,登岸視察河工。
&esp;&esp;時任河道總督張鵬翮負責接待,君臣兩人就堤壩加固的事兒展開了激烈討論。
&esp;&esp;不久之後,太子、四阿哥、十三阿哥也加入了討論。
&esp;&esp;然後是林如海、甄應嘉等伴駕大臣。
&esp;&esp;正是討論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康師傅忽然轉頭問向正在一旁圍觀吃瓜的薛攀:
&esp;&esp;“薛蟠,你說說,這堤壩到底該如何加固?”
&esp;&esp;作者有話要說:
&esp;&esp; 沙盤
&esp;&esp;薛攀原本正吹著河風,看著風景,圍觀著康師傅君臣的唇槍舌戰。冷不丁忽然被康師傅點名,整個人都有點兒不好。
&esp;&esp;其實他對這些修堤治水的基建行業不太感興趣——最主要的是他不太懂。故此就一直站在旁邊兒圍觀,並沒有參加討論。
&esp;&esp;不過他們這幾位討論得實在是太激烈,薛攀就算不想聽,也聽了個七七八八。
&esp;&esp;原來是為了修建徐州到清口的堤壩到底應不應該用石料的問題※。
&esp;&esp;康師傅對治理黃河、淮河、長江的水患一直非常重視,也十分願意親自到堤壩上實地視察。
&esp;&esp;他自己也時不時就蒐集些其他地區修建堤壩的成功案例進行推廣,可以說,真的是十分在意沿河百姓們的安居樂業了。
&esp;&esp;不過他本意雖好,卻並不是真的懂治水,實操經驗根本沒有,那再多的經驗也不過只是紙上談兵,根本落不到實處。
&esp;&esp;水患從古到今都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難題,每一處地方、甚至是每一次漲水,情況都有所不同,哪裡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法子。
&esp;&esp;這也是河道總督張鵬翮非得當面直諫,跟康師傅直接吵起來的原因。
&esp;&esp;因為康師傅想直接把永定河修建堤壩的經驗拿過來,讓張總督試試用石料代替泥土。
&esp;&esp;如果是外行人看,這沒有啥毛病。水患的形成,多是因為水量增大,沖毀堤壩,淹沒沿岸村莊土地。
&esp;&esp;若是堤壩修築堅固,那決堤的機率就會大大減少,自然也就防範了水患了。
&esp;&esp;而且這在其他地方已經有過成功的案例,故此康師傅滿心以為自己一提,張總督應該挺高興地來一句“萬歲爺聖明”的。
&esp;&esp;萬萬沒想到,他居然直接就以“河岸沒有牢固的地基,所以用石頭還不如用泥土”的理由拒絕了康師傅的提議。
&esp;&esp;這就……
&esp;&esp;康師傅畢竟不是那種聽不得意見的昏庸皇帝,雖然很生氣,但是也準備耐著性子跟張總督講道理——他是真的想要好好治理一番水患,故此不惜花大本錢建議全部用石頭材質來築堤,但張總督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想法。
&esp;&esp;不能理解,並且,怎麼聽怎麼感覺不靠譜啊。
&esp;&esp;難道泥土比石頭還堅固?這必不可能。
&esp;&esp;薛攀卻知道這位張總督是個極其有才能的人,日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人稱“遂寧相國”,有著多年治水經驗,算是水利專家級別的存在,肯定比康師傅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