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揮師燕雲(第1/2 頁)
原本想趁著耶律賢死,遼廷不穩時出兵燕雲的,但是因為李至勸說以及過分寒冷的天氣而打消了念頭。
如今有聽聞蕭綽要改革強國,趙景深知其人之能,絕對不可再往後拖給她發育的時間,所以在三月初一,中原去冬會春之日,趙景喚醒了休整一年的大軍,正式打響了收復燕雲的第一槍!
古往今來,出兵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個正當理由,好叫天下人知道自己是師出有名。
戰爭的發動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如自衛、平叛、討伐不義等,以獲得民眾和士卒的支援,以及在道義上佔據優勢。
明確的正義戰爭目標能夠提升士兵計程車氣,增強軍隊的凝聚力。士兵為了正義而戰時,往往能夠更加堅決和勇敢,這對於戰爭的勝負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同時打著正義的旗幟發動戰爭有機率降低他國抵抗的意願,減少戰爭的破壞和損失,有利於戰後的治理和秩序重建。
最後,“師出有名”的戰爭往往能獲得更為正面的評價,對於後世的記載和評價有利,能夠維護國家或政權的正面形象。
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可以藉著獻帝的名義征討四方,無論怎麼打?打誰,那都能被冠上“維護漢室正朔”的正義性。
眼下,趙景身為皇帝,他不是劉協,也不受曹操把控,他可以憑自己的意志來做事。
至於出兵的理由,很好解決,燕雲自古以來就是華夏大地的一部分,現如今我這個華夏子孫要收回漢地,有什麼問題?
大軍出征這天,趙景登頂宣師臺,在三軍將士面前親讀沈倫所寫的:王師北收燕雲故地檄!
“昔我華夏,疆域遼闊,燕雲之地,自古為中原之屏障,中華之鎖鑰,民族之驕傲。
自石晉割地,遼人竊據,燕雲十六州遂淪為異域,此乃我華夏兒女心中之痛。
遼人無道,侵我土地,奪我人民,毀我城池,斷我文化,其罪行罄竹難書。
燕雲之地,山河壯麗,物產豐饒,乃我中原之寶,豈容外族盤踞無度?
宋自立國,日夜不忘收復之志!
宋本以錢秣贖之,然遼不甘,不願歸還。
今國家強盛,兵精糧足,正是收復失地,重整山河告慰先祖在天之靈!
朕今號召天下英雄,四方誌士,共赴國難,揮師北伐。
凡我大宋子民,當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以民族大義為重。凡參與收復之戰者,無論將士百姓,皆為國家之功臣,朕將賜予厚賞,記功於史冊。
凡我將士,當奮勇爭先,不畏艱險,以必勝之信念,驅除韃虜,復我河山!
朕諾,但燕雲歸復,必將安撫百姓,恢復生產,保障民生,使燕雲之地重現昔日之繁榮。
此役,吾等非為私怨,乃為國之大義,為萬民之安寧。乃正義之師,天命所歸。願諸君同仇敵愾,一鼓作氣,收復失地,揚我國威!
大宋開寶十六年
皇帝 詔曰。”
這檄文寫的很明白了,從春秋戰國時起,燕雲就屬燕、趙二國所有,後秦皇統一宇內,燕雲合為一體。再由漢朝滋養,已是中原大地絕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石敬瑭這逼養的玩意兒割讓出去導致中原腹地無險可守,今天我宋立國了,強大了,要拿回原本就屬於我家的東西,這有什麼問題?
再說了,我先前是打算與遼人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故土的,但遼人不願意啊,那咋辦呢?只能打了唄。
這一篇文章下來,基本是把所有的鍋都扣到了遼人頭上,我出兵那是被逼無奈的,錯不在我呀……
這篇檄文寫的相對簡單,哪怕是大老粗都能聽明白個七八分。
只等趙景讀完,三軍頓時迸發出:“驅除遼胡,收我山河!”的豪言壯志,這就是趙景最希望看到的。
將檄文交還給沈倫,趙景帶上頭盔,翻身上馬,持劍遙指北方:“進軍!”
隨他命令,戰鼓、號角聲同時響起,三軍將士齊齊轉身,隨他出發。
作為最重要的一片失地,今日收復之行,趙景肯定還要親自過去的。
他不知道自己此戰能發揮出多大的力量,但是,哪怕只能增長一份士氣,也不枉他遭受冷風吹打。
宣師臺是在汴梁城外五里地方,距離州城不算近的,然而這日卻有十多萬百姓前來觀看。
等大軍出發時,他們用最樸素的話祝福大軍早日凱旋!
初九,大軍抵達深州境內,深州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