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北伐漢國(第2/3 頁)
,想打北漢,必定會跟遼再起衝突,北漢軍只能算餐前小點,遼軍才是硬菜。
一般來講,下達戰書需要雙方處於旗鼓相當的狀態中,而北漢與宋朝顯而易見的不對等,想打它根本沒有下戰書的必要。
但是趙景此次北上又不是為了跟遼人開戰,戰書當然不會直接下給遼廷,告訴他我要出兵打你兒子了,因此只能借與兩國相鄰的高麗將訊息透給遼廷,這樣就避免了與遼廷的直接接觸。
一向不敢得罪兩邊大國的高麗收到信後果斷將之送往遼廷,耶律賢火速遣使來汴京,詢問漢有何罪,必須要滅國?
早就有準備的趙景還是那句話:“北漢原屬華夏,統一勢在必行!朕知道漢遼關係如何,但宋漢之間乃家務事,外人若插手,休怪我朝不講情面!”
到這,遼使也沒什麼好說的了,火速返回上京向耶律賢彙報出使結果。
從這一刻開始,宋遼之間的戰火有了復燃的跡象。
考慮到距離,趙景估計遼軍的進軍路線會從應州、寰州、朔州三州之間入北漢過境,且基本都會走雁門關進入代州,因為東邊有五臺山和滂沱河,地形險峻不適合趕路。
所以開戰之後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拿下雁門,把遼軍徹底堵死在關外。”
話音剛落,早已飢渴難耐的荊嗣搶先請命:“官家,臣願為先鋒,令一支軍前去奪關!”
在他之後,袁繼忠、尹繼倫等將也回過味來,爭著搶著要當先鋒。
群情激奮,趙景安撫眾人稍安勿躁,他自有安排。
“第一路,著宣徽北院使潘美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指揮該路全軍;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為監軍,虎捷右廂都指揮使楊宣(本名楊光義,義社十兄弟之一,趙景繼位後為避諱隨著趙廷美和沈義倫一起改名)為都虞候,領兵五萬自璐州出發直撲太原城。
第二路,以鎮州西山巡檢、洛州防禦使郭進為河東道汾、隆二州行營招討使,領兵四萬直取汾、隆之地,以保護潘美部側翼安全。
第三路,以內衣庫使閻炎進與澤州刺史齊超帶三萬兵取祈州,內衣庫副使孫宴宣與濮州刺史安守忠領兵兩萬出遼州,臨陣應變與黨進部或郭進部匯合支援。
第四路,以引進副使齊延琛與晉州巡檢、汝州刺史穆彥璋領兵兩萬出石州,配合郭進部切斷太原左翼支援,並在西面合圍太原。
第五路,以樞相曹彬為河東道忻、代行營馬步軍制置使,工部侍郎秦翰為都監領兵五萬直取太原北部諸州。再以鎮州都監李繼隆為先鋒,桂州觀察使曹翰為副將,攻取雁門關。
第六路,以御馬直副指揮使崔翰為代州防禦使,右衛上將軍崔彥進為都監,領兵五千、民夫三萬在滂沱河南岸修建防禦公事,避免遼軍強行渡河。
最後一路,由朕親領兩萬軍,供奉管柴禹錫為隨軍都虞候,鄆州團練使荊嗣、 右羽林軍將軍趙延進、宣州巡檢袁繼忠等將各統一部,隨朕出征。
朕不在時,其餘人等要聽候齊王、雙相或者武功郡王的指揮,朕不希望在前線打仗的時候還要聽見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君子一言九鼎,現在的趙景終於有了些帝王的氣勢,威壓中甭管是叫沒叫到名字的都不敢多嘴,皆照令施行。
約二十五萬的兵力調動聲勢浩大,不可能瞞得住北漢。
北漢皇帝劉繼元知悉後,不帶一點猶豫立馬派人去向他爹遼朝求援,再派一軍前往隆州駐防與太原形成犄角之勢,然後,然後沒了…
不是他不想分兵,實在是手上就這麼多人了……
十州地方,劉繼業能同時駐軍的只有這兩處,其他地方皆發詔書讓當地知州、刺史或者防禦使等原地募兵應敵。
這下各地的將官可是欲哭無淚,戶口十不存一,多數是老弱婦孺,讓他們拿頭爆兵?
此次出征,趙景不僅沒有遮掩的意思,甚至還大張旗鼓的發了一篇《討北漢國檄》。
“天地之間,正氣浩然!昔日我太祖受命於天,恩澤四方。然今日有賊子劉氏,佔據太原一隅,狼心狗行,篡奪神器,視百姓如草芥,肆意踐踏,其罪可謂罄竹難書!
我等深念百姓苦難,本不想興兵討伐,然彼賊不服教化,不念同族之情,卻與外邦狼狽為奸,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朕仗義討賊,誓必除此禍患,以安天下。
朕今發此檄,凡我同胞有識之士者,當共起響應,同仇敵愾。願諸君奮勇當先,共誅不義,以彰天道。我等定當竭盡所能,不負眾望,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