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1/2 頁)
</dt>
&esp;&esp;胤礽提醒道,“不如咱們也學學盛京,這個又不需要複雜的設計,請人來挖坑就行了。”
&esp;&esp;康熙回憶了一下,依稀有些印象。
&esp;&esp;“去傳工部的人進來,要了解盛京的。”
&esp;&esp;不多時,工部侍郎瑪喇應召前來。
&esp;&esp;瑪喇曾經在盛京管過幾年工事,一聽康熙說的地洞,立刻答道:“皇上您說的是地窨子,是咱們的老傳統了,如今盛京乃至長白山一帶依舊有許多百姓冬日裡會挖了地窨子來住,方便又暖和。只是這地窨子的耐用性很差,每年都要翻新或是重建,並不適合長久居住。”
&esp;&esp;“倒也用不著多久,能過一冬天就行,”
&esp;&esp;康熙聽著有戲,“若是要在京郊建出足夠災民居住的地窨子,你估計需要多久,又需要多少銀錢?”
&esp;&esp;瑪喇笑道:“皇上有所不知,這地窨子修建十分簡單,只要選好了向陽避風的山坡,向下挖出長方形的坑,三四尺即可,坑裡鋪上木板,立起房柱,再將椽子斜搭在柱子和坑邊上,留出門窗後,砌上矮牆,便成了。”
&esp;&esp;“地窨子的工藝簡單,不需要非得請工匠,讓百姓自己動手挖便可,只要木材充足,幾日便能建成,花不了幾個銀子。”
&esp;&esp;“如此甚好,你立刻回去將地窨子的圖紙和建造方法整理出來,並在京城四周選好適合建造的地址,規劃清楚後教無處可去的災民自己動手修建,但切記一定要派人檢查好確認不會坍塌,再給他們木頭讓他們上頂。”
&esp;&esp;康熙吩咐道,“銀子,找太子要。”
&esp;&esp;既然讓災民自己動手,那就省去了勞工的費用,只需要買木材之類的,胤礽手裡的錢雖然不多,也足夠支撐一陣。
&esp;&esp;瑪喇倒是不糾結銀錢:“皇上,銀子是用不了多少,但工部如今著實是騰不出人手來到各處監管。若是無人盯著,就算給了圖紙和建造方法,真的建起來,只怕也要有諸多問題。”
&esp;&esp;人手不足,才是如今工部最艱難的問題。
&esp;&esp;“這個好辦,只需要工部派一個人來教就行,”
&esp;&esp;胤礽已經想好了辦法,“不用他教百姓,孤給他找一批識字的學生,他只要負責教會他們就行,今後若有什麼問題,叫人匯總好去工部問他便是。”
&esp;&esp;工部缺人,但胤礽可不缺人。
&esp;&esp;鄂倫岱的小夥伴們以及納蘭性德認識的學子們,不都是現成的人手嗎?
&esp;&esp;百姓們大多不識字,想要學好自然困難,但那些八旗子弟和學生們,可都是人才,地窨子既然簡單易懂,想來他們定然能明白。
&esp;&esp;便是一時沒聽懂的,還有那麼多同學可以互相請教,總有幾個學霸能幫著統領全域性。
&esp;&esp;康熙也覺得甚好,於是此事就此商定。
&esp;&esp;平日裡遊手好閒慣了的閒散小子們,先是突然被家裡重視了起來,好不容易藉著鄂倫岱召集的藉口溜出家門,又被攆進了學堂,跟一群秀才舉人們成了同學。
&esp;&esp;現在還不到九月,尚且不著急動工,秉承著嚴肅認真的教學理念,胤礽要求這個臨時組建的班級裡的全體學員,不止要學會看圖紙,熟練掌握建造方法,更要每個人都親自動手建一座地窨子,確保真的學通了。
&esp;&esp;在工部官員教圖紙的時候,學子們十分驕傲,學得又快又好,而八旗子弟們卻是磕磕絆絆的才差不多弄明白。
&esp;&esp;可到了親自動手的環節,常年練習弓馬騎射的小子們就要比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強多了。
&esp;&esp;為了搬回面子,他們挖起坑來分外的賣力,挖好之後看著還沒啥進展的學子們得意的偷笑。
&esp;&esp;然而很快,他們就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esp;&esp;那圖紙他們是學了,但真的開始立柱子的時候,又發現沒那麼簡單。
&esp;&esp;他們挖坑是快,但規制卻不統一,這就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