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1/2 頁)
</dt>
&esp;&esp;康熙依舊習慣於對著胤礽碎碎念,“保成你說,朕要是現在下旨撤了他的軍權,他敢不敢帶著八旗將士當場反了?”
&esp;&esp;這一次胤礽卻沒有裝作聽不見,而是答道:“他不敢,敢也沒用。”
&esp;&esp;安親王不是吳三桂,即便他手握再多的兵權,也當不成藩王。
&esp;&esp;吳三桂敢裂土而治,是因為他的根基在雲南,而安親王有什麼?
&esp;&esp;他的家眷子嗣可都是握在康熙的手裡,康熙殺吳應熊和吳世霖的時候眼睛都沒眨,難道還會對著安親王家的人下不去手嗎?
&esp;&esp;更何況,吳家的人全都支援吳三桂,寧死不改,但安親王的子嗣卻是各有心思。
&esp;&esp;若是康熙現在讓他們出一個人取代安親王掌兵,怕是他們能親手將安親王給綁回來。
&esp;&esp;所以,安親王不敢。
&esp;&esp;這個道理算是很淺顯的,康熙知道胤礽肯定懂,但後面那句,他卻覺得有點意思:“說說看,為何敢也沒用?”
&esp;&esp;胤礽不喜歡考試,於是翻了個小白眼:“八旗又不是安親王的私兵,他說反人家就聽他的嗎?”
&esp;&esp;八旗這種兵制,認的可不是主帥,而是各自的旗主。
&esp;&esp;以前大清入關的時候,旗主為了爭功不聽主帥調遣之事多著呢,康熙都不敢說能叫所有八旗將士聽命,更何況是安親王?
&esp;&esp;如今不過是利益相同,他們才肯跟著安親王幹,若是安親王胡來影響了他們的利益,自行臨陣換將之類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esp;&esp;“這些八旗舊部思想落後,還惦記著像入關前那般瓜分利益,自私自利完全不顧全大局,早就該好好收拾收拾了,只不過如今三藩未平,朕難免要顧忌一二,”
&esp;&esp;康熙繼續碎碎念,“等著吧,朕要看看他們能拖到幾時,等三藩平定之後,朕定要將兵權徹底收歸,決不能叫八旗陋習影響了大清!”
&esp;&esp;……
&esp;&esp;在經歷了數次實驗之後,地窨子教學班終於圓滿畢業。
&esp;&esp;胤礽令他們分成四組,於京郊四方組織災民在工部劃定的區域內自己動手修建地窨子,用來過冬。
&esp;&esp;一開始,災民們的積極性並不高。
&esp;&esp;一來地窨子對於他們來說十分陌生,這種將自己埋半截的房子,怎麼看都覺得不吉利;
&esp;&esp;二來,災民們都知道朝廷會賑災,並且已經開始著手給他們重建房子了,所以他們大多都只想等著,並不想再費力氣去自己動手。
&esp;&esp;對此,胤礽並不讓人催促逼迫,而是叫教學班的學生們先當眾建好幾個地窨子,並且任由好奇的災民圍觀。
&esp;&esp;他們這些或貴胄子弟或清高學子們當眾幹活也算是新鮮,總有那麼幾個無所事事的災民或是覺得有趣,或是想要討好,過來跟著一起忙活。
&esp;&esp;不管他們是什麼目的,只要願意幹,學生們就願意教。
&esp;&esp;幾日之後,地窨子便建成了。
&esp;&esp;大多數災民看到那一個個低矮的小屋頂,都是不屑一顧的,他們寧願窩在四處漏風的棚子裡待著。
&esp;&esp;學生們也不催,只是言明,誰家挖的地窨子誰家住,除非主人同意,旁人不能侵佔。
&esp;&esp;而他們自己挖的那幾個,若是有老弱病幼,沒有家人照顧的,可以優先入住。
&esp;&esp;旁人或許還忌諱,但幾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卻並不在意是不是“墳”,他們覺得,能有個坑埋了自己,不至於曝屍荒野也是好的。
&esp;&esp;於是他們便成了地窨子的第一批住戶。
&esp;&esp;這一住進去,才發現裡面比想象中的更加寬敞,漏在地面上的門窗也足夠通風,並不會憋悶,只是光線暗了些,不過這些老人也不在意這個。
&esp;&esp;棚子裡的那些災民都嘲笑老人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