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第1/2 頁)
</dt>
&esp;&esp;是胤礽為大清做的還不夠多嗎?
&esp;&esp;還是他給胤礽的權利還不夠大?
&esp;&esp;亦或者他這些時日處置舊臣的手段還是太過輕巧,竟叫他們以為他這麼做不是為了整頓吏治,而是在提點他們要疏遠太子?
&esp;&esp;簡直荒謬至極!
&esp;&esp;這些人自己曾經歷過權力傾軋,或者說,他們本就是因為選對了人而收穫了榮華富貴,所以便看不起那些憑本事能力踏踏實實為大清效力之人,覺得只要他們一直如之前一般站好隊,就能永葆家業。
&esp;&esp;但如今的大清,早就不是剛入關之時的模樣了。
&esp;&esp;內患已平,外敵不存,百姓人心所向,滿漢之爭許多年都不再有人提起,可謂萬眾歸心,皇權穩固。
&esp;&esp;時至今日,他再也不需要靠拉攏人心來保全皇位,在他心裡,八旗舊制早就該動一動了。
&esp;&esp;胤礽曾經說過,大清江山之上的所有百姓,皆是他的子民,既是他的子民,那就不該再聽令於其他人。
&esp;&esp;那些個八旗舊部豢養私兵,將旗人當成自己的奴才,朝廷的政令到了他們手裡都要打個折扣,在他們眼中,聖旨都比不得他們的話來的重要。
&esp;&esp;或許在內憂外患之時,這種分而治之的方式更有利於管理旗人,但如今早已天下太平,漢人都只認他這個皇帝了,憑什麼旗人反倒還要再認個主子?
&esp;&esp;所以康熙改革八旗舊制,整頓吏治之心早就有了,只是其中分寸不好拿捏,畢竟其中許多人都是支援過他的舊臣,他還是不想將事情做絕的。
&esp;&esp;然而他的顧惜沒換來這些人的感念,反而助長了他們囂張的氣焰。
&esp;&esp;先有曹家敢火燒紡紗廠,後有八旗宗親連番參奏,凡是與胤礽有親故或是被胤礽提拔上來的朝臣,皆處處遇阻,無論胤礽想做什麼事,都有人跳出來反對。
&esp;&esp;這些事康熙一直壓著,不是像外面想的那般他想要制衡胤礽,而是他捨不得自己的兒子面對這漫天的惡意!
&esp;&esp;他的太子,是多麼的光風霽月,心思是何等的純正,他對這個世間的一切都心懷善意,即便想要改革,卻依舊顧及他的感受,感念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舊臣,早就給他們留了後路,可他們呢?
&esp;&esp;他們滿心滿眼只有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在乎百姓疾苦,不在乎大清富足,更不在乎胤礽這個太子,他們寧可太子無能,好叫他們能把持利用!
&esp;&esp;有些暗地裡的事情,康熙不願意讓胤礽知道,但他自己卻是心知肚明。
&esp;&esp;就像是西北準噶爾殘部為何能突破重重包圍逃竄到西域,還有江南那些前明逆黨為何又開始蠢蠢欲動,還有遠洋商船裡那些跟外國人嘀嘀咕咕的商人到底在傳遞什麼訊息,他都一清二楚。
&esp;&esp;胤礽一心盼著天下太平,讓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可有些人,卻巴不得大清再次動亂起來,因為只有這天下亂了,他們才有存在的價值,才能藉機繼續收斂財富。
&esp;&esp;有些事是禁不得查的,支走胤礽之後的這些時日裡,康熙查抄的官員越多,心裡就越涼。
&esp;&esp;這些人就如同大清的跗骨之蛆,若不清除,永難真正太平。
&esp;&esp;康熙閉著眼睛盤算著接下來該如何做,不知過了多久,再次睜開眼睛的時候,面前卻是梁九功那張大臉。
&esp;&esp;“皇上,您可終於醒了!”
&esp;&esp;梁九功哭天搶地道,“您可嚇死奴才了!”
&esp;&esp;康熙迷惑的皺眉,正想要起身,卻感覺一陣天旋地轉,又跌了回去。
&esp;&esp;他這是生病了?
&esp;&esp;康熙還沒來得及細問,太醫便被梁九功扯了過來,仔細診脈之後道:“皇上吉人天相,如今已經沒有大礙了,只是您聖體虛弱,還得好生修養半月,方才能挪動。”
&esp;&esp;“朕得了什麼病?”
&esp;&esp;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