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大蒜素(王翦:這就是一根筋變成兩頭堵嗎?)(第1/2 頁)
【#提取大蒜素#】
【青黴素在誕生之初被稱為“神藥”。
當時,甚至有形容青黴素“活死人,生白骨。”
雖然略顯誇張,但也側面說明了其藥效之厲害。
所以,穿越回古代如果能夠製取青黴素,妥妥的青史留名,少不得一個神醫稱號,或許還會被立廟供奉。
青黴素雖好,但步驟繁瑣,成功率低。
穿越回去之後,或許終其一生仍無法成功製取青黴素。
這時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選擇製取大蒜素。
當然,製造大蒜素也要選好時間點。
可查的時間節點為: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中原。
所以,如果穿越,最好選擇建元二年之後的時間節點,元朔三年更好,這是張騫返回長安的時間。
假如穿越建元二年,那就需要等十三年。
當然,如果你更不幸,穿越到文帝、景帝,乃至劉邦、始皇,甚至春秋戰國、西周時期,那還是先考慮如何通西域。
華夏有句話:“藥食同源。”
古人很早就發現大蒜不僅可以做菜,還可以入藥。
主治:癰腫瘡瘍,疥癬,肺癆,頓咳,洩瀉,痢疾等。
《摘元方》記載:治腦漏鼻淵,就可以將大蒜切片,貼在足心。
鼻淵是中醫病名,指鼻流濁涕,如泉下滲。
《昔濟方》記載:治寒瘧,獨蒜一枚加黃丹,搗一千杵,製成蒜丸。
《直指方》記載:治暑風卒倒,用大蒜三兩瓣細嚼,溫湯送服。
《景嶽全書》記載:治耳聾,用大蒜一瓣,一頭剜一坑子,以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其熟,入在蒜內,以新棉裹定塞耳中。】
大秦,咸陽。
“薤白頭不行嗎?”
薤白頭又稱小根蒜、野蒜,華夏本土就有。
夏無且摩挲著腰間藥囊,這野蒜自神農嘗百草時便入藥。
聽後人介紹同屬一科,應當也可行吧。
“足下難道聽不懂人話?”
“若是薤可行,那就應該叫小蒜素。”
前方傳來拖長的譏誚聲,叔孫通廣袖當風立在石階上,腰間玉佩隨著嗤笑叮噹亂顫。
夏無且反諷道:“我若是沒記錯,昨日有人大包大攬下通西域之事,某就靜候佳音。”
叔孫通拂袖而去,留下一句:“此事就不勞你費心!”
“儒家自有辦法!”
【大蒜素:顧名思義來源於大蒜。
大蒜素與大蒜直接入藥相比,藥效更強。
其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一些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如肺結核痢疾、瘧疾、百日咳等。
也可以用來治療一些面板病:溼疹、痤瘡、癤腫等。
大蒜素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
同時大蒜素還可以抑制胃腸道中的有害細菌預防和治療胃腸道感染,對一些腸道寄生蟲有抑制和去殺作用。
同時大蒜素還能去脂、降壓、降血糖、防癌等。
除了藥用,大蒜素還可以用作殺蟲、殺菌劑,也用於飼料、食品。
除此之外,大蒜素還可以充當防腐劑,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防止食物變質。
理論上只需要將大蒜搗碎後直接內服或者外敷,就可以達到治療效果。
但如果想要療效更好,更便於儲存攜帶,就需要提純大蒜素。
提純大蒜素有三種主流方法:蒸氣蒸餾法、有機溶劑提取法、超臨界co2萃取。
這裡介紹乙醇提純法。
先將大蒜進行粉碎,然後將蒜末與乙醇混合。
乙醇的濃度在60%~95%之間。
大蒜和乙醇的質量比在1:5~1:20之間。
混合後在室溫下攪拌均勻,然後密封浸泡。
攪拌速度控制在100~300轉每分鐘。
浸泡時間一般為1~3小時。
但需要注意一點,大蒜素在高溫下會失效。
當溫度超過六十攝氏度時,大蒜素分子中的硫醚鍵可能會逐漸斷裂,導致大蒜素的分子結構被破壞,從而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和功能。
浸泡後還需要進行過濾和提純。
過濾:用多層細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