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福到了(朱元璋:藍玉,你死的不冤枉,你就是頭蠢驢!)(第1/2 頁)
【#福到了#】
【新年之際,家家戶戶都要貼“福”字,並且還要倒著貼,福倒了,寓意“福到了”。
但這並不是現代的獨創。
並不是只有我們現代人才玩這些諧音梗,古人玩的比我們花多了。
清代小說《紅樓夢》中,運用大量人名諧音。
唐宋詩人,也愛在詩詞中運用諧音。
更早在先秦時期的《詩經·國風·召南·摽有梅》中,用“梅”諧音“媒”,表示姑娘督促小夥子早點找媒人提親。
還有諸多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外甥打燈籠——照舅(舊),等等。
此外,民間笑話、民間故事、相聲、謎語、對聯等都存在大量的諧音用法。
“福到了”的具體起源已經不可考,或許來源於某位古人的靈機一動。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福到了的三則故事。
請注意:是故事,非事實,甚至連野史都談不上。
咱們倒著講。
第一則來源於清代。
說是:恭親王府某年的春節前夕,管家按例寫了幾個“福”字,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
有位家奴竟將“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氣惱。
大管家慌忙下跪陳述:“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吉慶之兆。”
恭親王福晉一聽,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
遂打賞管家跟家奴錢財。
後來,倒貼“福”字的風俗由達官府第傳入巷陌人家,貼過後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上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不過這則並不廣為熟知。
第二則知道的人要更多一些,同樣來源於清代。
說是:在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時候,有一年春節,慈禧傳旨,叫翰林院寫對子。
寫好以後,給慈禧看,她看了很不高興,說:“對子寫了不少,怎麼沒有‘福’字?”
翰林趕忙寫了一大堆“福”字,拿給慈禧看。
慈禧見“福”字擺在眼前,就面帶笑容說:“很好,很好。”
她挨個兒看,發現有個“福”字寫得太潦草,就拿在手裡反覆端詳,自言自語地說:“嗯,這個字雖寫得潦草,還合規矩,行吧。”
看完之後,慈禧就叫太監李蓮英拿去和小太監們一起貼了。
恰巧就在寫的特別潦草的“福”字上出了差錯,張貼時,太監沒看清倒正,把“福”字倒貼上了,當晚也沒人發現。
第二天正好讓慈禧看見了,就責問太監李蓮英,為啥把“福”字倒貼上?
李蓮英怕事情鬧大了牽連著自己,急忙跪倒在地:“老佛爺息怒,老佛爺息怒。”
然後哆哆嗦嗦地解釋道:“這‘福’字倒貼,是大吉大利,福字貼倒了,就是福……福到了的意思。”
“自從老佛爺執掌朝綱以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海昇平,萬民樂業……”
李蓮英這麼一編,把慈禧太后都說樂了。
這事從宮裡就流傳到民間,有些百姓就開始把福字倒貼上,福到了,就吉利。】
【不過慈禧身上的故事,沒有一萬,也有八千,當個故事聽就行。】
【第三則來源於明代。
說是:有一年,具體是哪一年,故事也沒說。
反正就是有一年,朱元璋以“福”字為暗記,準備殺人。
咱也不明白,皇帝殺人還需要什麼暗記?
咱也不知道,朱元璋為什麼要殺人?
當然,目前還有一個版本說是:有一年元宵節,有個好事者在大燈籠上畫了個大腳女人,還寫著“淮西大腳女人”。
還行,至少有理由了。
不過,咱就是說:這在古代,辱罵當朝皇后,還需要用“福”字標記,去暗殺嗎?
老朱這皇帝當的太憋屈了。
這哪是皇帝啊?分明是刺客聯盟的頭頭。
不過不重要哈,接著故事講:
馬皇后為了消除這場災難,下令全城百姓必須在天明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雖然家家戶戶都貼了“福”字,然而,有一戶人家不識字,竟然將“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